坐在电脑前许久,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有一个声音让我沮丧:写字还有意义么?
上学的时候,我们常用百度百科查资料,后来开始用知乎寻找信息质量更好的资料。那个时候,记录生活大多是写在日记本里。文笔再好些的写文章去报刊上投稿。能上一个豆腐块,收到二十来块钱的稿费就是莫大的荣耀。
再后来,社区流行,大家开始写blog,文章长的自不必说,连载也是有的。时间久了,擅长写的有了喜欢看的一群人,有了粉丝和网络上文字造就的影响力。
某一年,出现了微博。每条信息不能超过50个字,可以插入图片。日常的记录也跟着变成短讯、变成相册、变成图配文。文字让步于图像。看得人更多了,点击率也更高了。大家互动非常方便;一时盛行的还有论坛,楼主和建楼的在一个瀑布式的帖子里互动。表情符变得越来越常见。开心,发个表情;生气,也发个表情。
我记得那时候,没有表情符的时候,没有图片微博的时候,文字用来描述表情。那时候的开心很多种,“内心的喜悦,表面还佯装无事……”,“她飞奔过去扑到他的怀里,天上有一道彩虹从背景升起……”。可是表情符就是将一切变得这样的简单,交流更方便了,情感更直白了,观点更简约了。
我们很快习惯,也很喜欢。毕竟这相对于文字需要花更少的心思、更少的时间。
再后来,有了抖音、b站,那些网红都是“视觉”红人,他们每天定时直播,喜欢就可以看到、听到,可以和他互动,好像真的相互认识一样。
只隔着两个屏幕,似乎就像在一起一样。
我们对面的人是明星、是up主。
以文字为生的报纸、杂志你有多久没有看了?反正我是很多年都是“偶尔翻翻”。
我常常看b站,最近会看看微信视频号,如果有大段时间可能看一部电影。我也看书,但却越来越急躁。
训练营的无戒老师也在做视频号了。虽然,老师也在坚持写书,但文字一般都有所指向。或者是一部小说,或者是新媒体文章……文字似乎总是要有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容器作为容身之地才能生存。
我打开知乎,上边开始卖书,很多公关号在上边做公关打广告;我打开简书,这首页分明就是一般娱乐八卦首页。我很少点击这类文章,但他们却长期居于简书推送的首页。
从系统的自动算法推测,这一类文章应该是点击率居高的文章才会被更多曝光推荐给用户。
如果不成为推文、不成为小说、不成为八卦消息,文字还可以做什么?还可以塑造什么、保存什么、表达什么?
打开自己的文章列表,那是这一年来超过十二万字的地方。很多文章有很少的点击量。但那又如何。这些文字是不合格的推文,因为没有吸引眼球的观点;不是合格的小说,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悬念;没有明星、没有热点,只有我的生活和我的感悟。
我慢慢地读,回到了那一刻的时光,那时的心情和感受从文字里升腾起来,带着我忽而凝重、忽而微笑。这不像照片或者视频那样具化,因为那一刻的内在只能文字勾勒。
文字就像是记忆的保鲜室。它并不精准,也不客观。但就是这一份属于我的感受,只能文字才能说得清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