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是学院今年第一次线下课。
有喜欢的老师,喜欢的课程,喜欢的同学,喜欢的氛围~大家都期盼了太久~都兴奋着忙着互嗨,无暇顾及知识量扑面而来,以致于在烧脑两天一晚后,又静静回顾了两天……
在读书会完成了心智这本书讨论后,来一场这样对于心智的探究和实践实在太有必要了……
学院最提倡的学习理念是LDC,就用它来梳理上周六一整天的学习内容:
Learning:对于讲心智发展,廖廖老师既专业又亲民,还非常精进,一直在迭代课程内容,这次给我们准备了一份大礼,100页PPT~虽说最后只讲了50多页,但精华内容已够我们好好消化一阵子了……
精彩课程从廖廖老师带我们做“寻找最佳拍档”的游戏开始~
游戏后烧脑便开始思考:
陪你身体玩的还有什么?
玩的过程中,对于心智有什么觉察?
1心智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又漫长的过程。
要引导孩子心智成长,前提是自己先成长。
当我们能够跳出事件,来到阳台上看风景,就能脱离情绪的困扰,平静地能给到孩子不同的角度,孩子也有可能借由我们的表达,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那要如何做呢?
首要任务是找到心智成长的几个重要部分:素材(包括事件,经验等)、状态(包括注意,情绪等)、原有的心智模式……
2想一想对孩子的未来期待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控制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为自主成熟的人。
所以教育的目标不仅关乎你的期待和孩子对自已的期待,还关乎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3了解儿童在每个年龄段发展的3个范畴(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发展)典型特点是什么?
4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得提问。
想让孩子表露更多想法,得提问。
想引发孩子进入深刻思考,得提问。
想拓宽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得提问。
该如何提问?
该如何回应孩子的提问?
该如何和孩子进行好好谈一谈?
追求答案?
还是追求谈过的过程?
在孩子面前,谁来秀肌肉?
这真的很难。
每一条都很难。
我们刚开口没两句话可能孩子就跑了。
让他们能愿意听我们说话,听我们提问,是需要我们多用心的去面对?
5和孩子对话,聆听和共情是前提。
关于聆听:
尽可能清空,听到对方当下的表达;
不批评、不判断或者先让判断悬浮;
心脑并用,关注言语和非言语信息;
保持好奇,让对方尽情地自由表述;
关于共情:
不是将心比心,而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不是“我理解”,也不是“如果我是你,也”;
只有专注的倾听,才有共情的发生。
只有共情的发生,才能听到更多。
才能让孩子想说更多,才能引发更多思考。
6这就是心智化的益处。
能够让你和自己发展良好的关系。
能够和其他人投入一段令人满意的关系,尤其是和你情感上依恋的人。
心智化情绪是通过按下暂停键,不仅是数到10,而且也给你时间,让你有时间能够思考自已的需要和感受以及管理他们的最佳方式,而非用绝望的手段去 压制他们。
Doing:1做“寻找拍档”游戏,思考自己的行为模式。
2小组讨论每个每个年龄段的发展任务。
3试着去聆听和共情,回答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提问。
Changing:1回家后,就“孩子们每天负责倒垃圾”这件事,和妈进行了好好谈话,调整了妈当时的心智状态。
2 在听到孩子说类似“作业太多太难了,我不想做了”的话,忽视那个令我们焦虑的“不想做”的部分,而且关注“太多太难”,一起寻找资源和方法。
3 在孩子们面前,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我们应该知道的答案,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回避提出问题,这是我们的焦虑在维护我们的形象——知识渊博,有能力。
现在不再回避提问,诚恳地发问后,发现心智成长可以是双方的,有意义的互惠发展!
感谢廖廖老师带来的精彩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