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孩子快两岁了,无论多好的玩具,玩不了几分钟就扔一边了。
而像空瓶子、抽纸、塑料袋这类的东西却能玩的不亦乐乎。
而且,孩子还是一个人玩,根本就不跟妈妈互动。
这让陪玩的妈妈感到很单调,甚至很沮丧。
而且,孩子还不让妈妈离开,还得在旁边陪着。
这让妈妈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陪孩子玩耍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确实喜欢“独玩”。更准确的说,他们也不是“喜欢”,只是“真情流露”,自性而为,他们还基本不知道“他人”是什么,也没有互动的能力。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那可爱的小样,发自内心的、满腔热情的想陪他,想和他一起嗨皮,但结果却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孩子根本不搭理我们。
离开吧,孩子还不让,再说了,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妈妈也不可能置孩子于不顾。陪着他吧,又实在是单调无聊,这就有了妈妈的沮丧。
那陪孩子玩耍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
是以孩子为中心,是让孩子演主角,父母作为配角,不能抢戏,不能虚与委蛇,还必须时刻准备和孩子进行眼神的交流,让孩子感到安全、被接纳,让孩子体验到愉悦,这就是高品质陪伴的内涵。
拆开来细说。
无论孩子玩塑料袋也好,玩空瓶子也罢,作为陪玩的妈妈,身心要是放松的,不急不躁的,还不能有既定的规则,不能三分钟发五条指令:宝贝小心点,宝贝这个脏,宝贝这个危险,宝贝这个不能玩,宝贝宝贝宝贝……这就喧宾夺主了,这你就不是配角了,你就成导演了,孩子就成了你手中的提线木偶了。
最佳状态就是一句话别说,如果孩子的动作确实有危险倾向了,比如把塑料袋放嘴里了,你就微笑着阻止他给他拿出来即可。
安静的在孩子身边坐着,孩子是能感知到你的存在的。而且,如果你注意观察,孩子还会时不时的扭头看你,这既是在确认你的存在,也是在和你沟通交流。
我们假设两种最简单的可能,孩子看你的时候,你也在看他或者你的目光在别处。你也在看他的时候,目光柔和的微笑点头,或者是目光散乱的一脸无奈,哪种情况符合高品质陪伴的内涵?
任何一个人,都喜欢看到别人微笑的回应,都喜欢别人目光中流露出的善意与肯定,对于一个还不太会言语表达的孩子就更是这样。
言语是抽象的,是可以伪装的,是需要大脑进行翻译的。微笑,善意与肯定的目光,则是具象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可以直接用身体、用心灵去体验的,是跨年龄、跨文化、跨种族的。
这种亲子间的交流,对孩子个性的养成至关重要,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吧,夫妻之间,你是更喜欢一个时刻关注你,在你看他的时候他也总是微笑的看着你的老公(婆),还是相反?
配角,不好演。配角,很重要。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