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我们班学习完了菊花和陶渊明的生平佳作,从陶渊明最早开始田园生活时所写的诗,一直到他死前两个月所写的诗,这也反映出来陶渊明的不拘小节、开朗大度。
从他所写归园田居就可以看到他的随意,他的自由,他还有很多名作,有桃源园记和五柳先生传等,但是我们学习的时间有限,加上菊花诗词只有两周时间,所以只学了几篇比较有名的作品。从归园田居这首诗中显出了他过人的才华,这首诗也是他的田园诗代表作。他在诗开头就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这里他把官场比做尘网,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其实他的初心并不是这样的,他在年轻时进入官场是有着伟大的抱负,有着“大济于苍生”之志,在国家濒临崩溃的时候,陶渊明站了出来,以满腔热血,想要力挽狂澜,但是迎接他的却是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杂乱无章,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是应为他清明廉正,在加上他的性格耿直,他才会对官场如此厌恶,其中所含有的“尘土”和“杂质”会弄脏了他的自己,污染了他那高洁的心。一去三十年所说的是他在年轻时期去做官,一直到中年,其中更是充满了勾心斗角,充满了明争暗斗,为了什么呢?为了平明老百姓吗?为了一些国家大事吗?不,他们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名声,名与利,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特别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乱世之中,谁不想占点便宜啊。在一次上级来访的事件当中,陶渊明彻底的认识到了官场的贪污腐败,从此,他断绝了和官场的关系,也断绝了和社会的来往。
以陶渊明的才华,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安安份份的当一个清官,等到老年了再辞去官职,找一个清静之处,与家人们一起享那天伦之乐。但他并没有那样,他选择的是归隐山林,他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面对一些抉择的时候,我也在犹豫,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很多的选择,但是,一个选择,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陶渊明就是在这时候做出了决定,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他的家人的一生,陶渊明归隐山林,自己建造房子,自己种地种菜养活一家,这些事他和家人一起做,渐渐的,他开始融入自然之中,化为在大自然的一部分。之后他又作了很多诗,归园田居就是其中一首,是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是多么自由自在的生活啊,陶渊明选择的就是亲近自然。
很对人要的是金钱,要的是地位,是权势,是名声,总之,他们要的是荣华富贵,他们热衷于此,他们追求的东西只是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是一些身外之物,应为他们的精神是贫乏的,在晋代那种统治阶级中,谁都想升官发财,当时是一个争夺权力很激烈的年代,国家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眼看就要四分五裂,可是一些人就是要浑水摸鱼分的一杯羹,他们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一心想着荣华富贵,没想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了一片荒芜的土地,干枯又乏味。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虽然平淡无味,而且后来他的房子被火烧了,田地和平日的积蓄全都毁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此时的陶渊明虽然没了财产,但是他说,没有关系,我还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和不朽的精神呢。这就可以看出来陶渊明回归大自然所带来的变化,不被世间的琐碎干扰,不被世俗所影响,他的心就不会去关心这些问题了。
陶渊明从小就受儒家影响,从而在年轻时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念,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他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在那时,寒门子弟是无法成为大官的,不管你有无才华,你注定是一辈子无法出头,就像陶渊明的祖父陶侃一样,自己身居要职,家族势力也越来越膨胀,但是照样会被人家豪门看不起,在那种混乱时代,只有世家大族才有发言权。这种种因素深深的影响到了陶渊明,导致他对生活产生乏味感,对官场产生厌恶感,终于,在他三十九岁的那一年,他彻底醒悟,多年的经历是他的思想有了本质的变化,他不在追求物质的丰富,转而选择心灵的宁静。之后他又当上了彭泽县令,这是他做官生涯中的最后一站,上任八十多天就挂印解职,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仔细想想,陶渊明的一生也并不像苏轼那样颠沛流离,苏轼同样也是才华横溢,想要做官为国争光,苏轼在中年被贬到密州之后还写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被贬到密州之后所写的江城子.密州寻猎,在诗中有种豪放之情和一种报国的情怀,他被人陷害后,尝到官场的险恶后照样想要为自己的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官场仕途之中遇到坎坷之后,他反而更有活力了,仿佛找到新生了。陶渊明很显然和苏轼不一样,从本质上来看,两人是差不多的,一个是悲天悯人的乐天派,另一个是充满了儒家气息的隐士,唯一相同的是,两人都是有一颗伟大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