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富与贵,贫与贱

富与贵,贫与贱

作者: 朴素123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22:26 被阅读0次

《论语》中有一句"子曰: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南怀瑾大师义理解释: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

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接着他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说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皇侃在《皇疏》中批注: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这是把富贵贫贱给我们做了定义。

那么今生的贫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儒家讲因果,只限于一世,从生到死,所以对因果并未讲的很透彻。例如:《论语》先进第十一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篇“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的意思非常清楚,要人们面对现实,将精力用在实实在在的人生问题上,没有必要去考虑那些说不清弄不明白的现象和事实。但孔子在《易。系辞上》中又写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实际上孔子承认有轮回。

而佛家讲因果,讲三世,佛家讲今世自己生活极其贫困,受到了非常严重的饥饿、干渴的逼迫,这是因为前世欺骗、偷盗、抢夺他人财产,经常吝啬的恶业所造成的。在《经律异相》里面,有一则感受前世吝啬恶业的公案:有两父子,父亲叫日难,儿子叫栴檀,都很吝啬。父亲死后,转成一位盲妇的儿子,并瞎了双眼。七岁时,他到前世儿子栴檀家乞讨,不但没有得到食物,还被打得头破血流。当他痛苦地呼唤母亲时,门神告诉他:这是你前世吝啬的小报,大苦还在后面。此时,佛陀知晓度化他的因缘已经成熟,就前往解救。在摸顶后,他不但解除了伤痛,还能回忆宿世。之后,佛陀还为他宣说了正法。

在了知佛教的道理后,我们就会知道:今生贫穷并不是社会、集体、家庭不公,而是前世的业力现前。因此,在即生有机会时,应尽量布施,不要吝啬。更不能偷盗、欺骗、抢夺他人的财产,否则来世就会变成可怜的乞丐,就像现在这些乞丐一样。

相关文章

  • 富与贵,贫与贱

    《论语》中有一句"子曰: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南怀瑾大师义理解释:孔子...

  • 富与贵,贫与贱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孔子说,富贵人人都喜欢,贫贱大家都嫌弃。但要用仁德的方式去取得富贵。贫...

  • 《豆汁记》:一个仆人丑陋皮囊里的灵魂,却让人看出了最深的感动

    文/梦晴空微蓝 “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穷人自有穷人本,有道是我人贫志不贫。” ——京剧...

  • [003]七绝 夏至荷塘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

  • 散文:致那一年还是青春的我们!

    1999, 20个海南弟兄, 踏上火车,在新乡相遇; 那时的我们, 不分富与贵, 不分贫与贱, 一起去食堂吃饭, ...

  • 《豆汁记》旧社会的女仆坎坷的人生

    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穷人自有穷人本,有道是我人贫志不贫。 叶广芩是清朝叶赫那拉家族的后代,...

  • 特殊时期的思考:得失相间

    人生无常,得失相间。 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

  • 如果可以选择

    今天朋友问:如果可以选择,你将选择怎样一种生活? 我默然:富与贫,贵与贱,强与弱……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选择我们所...

  • 在琐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林语堂曾在《人生不过如此》中写道: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

  • 2019-12-27

    感想 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一书中写道: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 而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富与贵,贫与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lh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