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老师好,请问女生爱虚荣还是男生爱虚荣?
周国平:我认为,女人的虚荣是表面的,男人的虚荣却是实质性的。女人的虚荣往往只是一条裙子,一个发型,一场舞会,她们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并不虚荣,在家庭、儿女、婚丧等大事上抱着相当实际的态度。
相反,男人虚荣起来就不得了,他们要征服世界,扬名四海,流芳百世,为此不惜牺牲掉一生的好光阴。当然,男人和女人的虚荣其实是互相刺激起来的,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使得女人不能不注意打扮,女人喜欢成功的男人,使得男人不能不建立功业。我觉得,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有一点虚荣没什么关系,这种互相的刺激可以使生活增添一些内容和色彩。但是,应该适可而止。”
读到特别有意思的一段对答,我读了好几篇,很值得回味。
我想了想,历史悠悠,岁月一直在变换,可人性、人心变化的不多。
要说虚荣是人性的本质一点不为过。
虚荣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一、虚有其表:我们大多数为财,为权活了一生。古代的嫌贫爱富到如今的拜金,人性一直没有改变。这并非改朝换代和新思想、新主义就可以改变的。这是深深的文化属性刻在骨子里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基因里就存在的。
“装”字则成了虚有其表特定表现,而且表现的极为突出 ,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现阶段或者一生无法获得的物质、财富、文聘等等一系列社会层级的标志,通过“特殊”渠道获得。这个“装”让我们人心浮躁,表面臻臻日上,实则一团枯木。2007美国的次贷危机原因之一就是提前消费,还不起银行的贷款了,导致银行破产。前几年的中国大学生“裸贷”也是爱慕虚荣所致。
“装”的是人前显赫,“装”的是行尸走肉,可客骨子里寒酸是掩盖不了的。我们财富走向的走向90%的财富聚集在1%的人手里,贫穷的等级虽然会随着社会变化整体提高,但是我们依然贫穷。承认贫穷,不“装”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好的抉择。
二、虚有其名 贪名是最大的贪了,我在读【大清相国】之时,陈廷敬的角色让我敬佩不已。里面讲过贪的三种境界“最低的是贪财,然后贪权,最大的贪是贪名”。而名垂千古属于“贪名”,恰恰是不贪所获取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孔孟圣人,王阳明、曾国潘这样的三立完人等等。他们都是舍小我成就大我,贪天之名,名流千古。
“舍”成了最好的诠释,舍弃了财和权,成就了最大的财和权,但我们往往忽略的一点,小我就一定要舍弃吗?到底哪个才是自我?前些天我听到樊登老师讲过一个例子,“在一所高档小区里,里面住的大多是清华北大的教授,有个考上北大的孩子跳楼了,遗书上对爸爸妈妈说,我给你们考上北大了,我该做我自己了,然后纵身一跳。这一跳轰动了这个社区,平时常常和北大清华的教授耳濡目染,他们都不能避免孩子自杀!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孩子所灌输的思想就是一个“名”,要孝顺父母,最好的成绩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虚”名脱离了孩子内心的实,父母之“名”成了孩子之“名”。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些摘不掉的“名” : “孝顺” “卓越” “积极” “道德” 。
接受自己的真实,并非所有人都要当伟人的,平凡快乐才是我们大多数的实。
三、虚有其实 这个听起来似乎很矛盾,虚和实在一起了。《易经》里说,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阳就是虚实。所以最高的境界就是虚实一体,庄子在《逍遥游》里面有个故事,一颗大枯树,历经千年,经历战争,它还是树立在哪?周围的树都不存在了,弟子门很奇怪。旁边一个农夫过来说:这只是一棵无用的大树。用它做船会沉没,做棺材器皿会很快朽烂,做木门会流脂而不合缝,做大梁会被虫蛀蚀。
这时庄子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无用为之大用的话,“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自然”成了最高的境界,若让我古今最有智慧的人,老子是我心中第一的人选,老子是第一个讲自然的人,第二十五章里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核心点在于,“取”还是“得”都要遵从自然,老子智慧很深,我自知自己还学习不到皮毛,但他自然的智慧已有所感。虚实本就是一体,自然选择才是长久和谐之道。
“虚有其表”、“虚有其名”、“虚有其实”。对应我们不同的生活,客观的认识,真实的面对,顺从自然。我们离不开虚,也不能脱离实。正如周国平老师所讲,适合而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