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小桃树》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二十多年前就被选入初中课文。它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反映作者对美好未来、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
贾平凹先生是朴实的陕西本土作家,他最初的散文都充满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有一股哲理的忧伤。读来让人踏实,也觉得空灵柔美。从他的人生履历来看,他生于陕西商洛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因此他对农村生活的体悟是深刻而入骨的。读这篇散文,也能看到他人生的轨迹。
如果集中要用一课时来教授这篇散文,我觉得就要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取舍。我决定把这一课的重点设定为:感受小桃树的顽强的生命成长过程和体会它的深刻含义;难点设定为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这样一来,许多最初的基础感知就会被舍弃掉,这样一来,难度直接涌上来,在教法上,核心的引导势必不可少的。学法上,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去体悟课文的主旨,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重点问题设置为:(学生能够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 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这个初级问题的设置,其实就是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做铺垫。如果没有这个自主学习环节,之后的探究就会显得突兀和生疏,学生在思考起来也没有思维章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谈不上合作探究了。
难点问题设置为:1、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 “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预期生成: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 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这些句子,从赏析的角度引导学生真实探究,让学生知道赏析的角度、步骤和具体的方法,以达到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具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说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去赏析品味。具体的过程要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语境去体会。不要有具体的答题模式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以前初三带的时间长了,头脑里全是答题模式和技巧。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成长的。
一篇散文,不能过度的去探究他的主旨思想,但不能不提及。毕竟散文和小说教学不一样,它是情感的产物,必须要探究作者的情感寄托和对人生世界的体悟,从而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因此,在课堂的结尾,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达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你从小桃树身上得到什么人生启示?请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学生谈启示和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但作为教者,我们还有义务让美好的情感得到提炼、得到延伸。小桃树的不屈精神给予了作者面对挫折的希望和信心,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能从中吸取养分、获得力量,将这种感悟写下来的过程就是一种体会情感,提 炼情感,深化情感,传播情感的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加凸显了 语文学科本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我是把这节课按照公开课一课时来设计的,因此,取舍的许多,如果按照正常的课时,则不能这样设计,具体还要看学生的学情而定。总之来说,这样设计也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课一得”原则,学生的能力素养也能得到锤炼和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