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出行的交通工具是汽车、大巴。要到50公里外的表姐家走亲戚,一大早就被妈妈叫醒,恋恋不舍地从温暖的被窝钻出来;
后来是火车,从许昌到郑州(86公里)也就一个小时,下午两点上车、打个盹儿三点就到了郑州,就是这么便利;
然后是高铁,从苏州到上海虹桥(92)公里,十一点还在苏州,半个小时后就可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上海老馄饨了;
再后来是飞机,从深圳到郑州将近1600公里。周末和你女朋友见个面,不耽误下周一正常工作。
科技的发展,让距离不再是距离,但人们之间的距离呢?
火车上人很多,是无座的很多。本就狭小的过道愈发显得拥挤,刚勉强调整好一个还算舒适的“位置”,这边就传来“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来,抬一下腿了”的叫卖声。挪动脚步无意间踩到背后人的脚。
“对不起。”
“你怎么不看着点啊,踩的这么重?”
“这不是人多嘛。我又不是故意的”
“就是人多你才应该注意点啊,脑袋没长眼睛啊”
“唉,我又不是故意的,你还有完没完啊”
……
这是一场由“科技”带来的闹剧吗?
飞机飞行途中,突然一阵抖动。旁边的阿姨有点慌:“是不是出事了,怎么抖动的这么厉害?”或许是马航事件的影响还残留在阿姨的脑海,或许是想到了电影中的某个桥段?反正、阿姨有点慌。
尽管空姐已经提前说明飞机遇到气流颠簸会导致飞机抖动,阿姨还是不能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
空姐走到阿姨身边,温柔地说“打扰了女士,抱歉让你担心了,您先喝口热水……”
尽管这不是空姐的错。
旁边的旅客也一直安慰阿姨。你我萍水相逢,他们完全可以继续他们的睡梦。
下了火车,走向出口的这条路上依旧可见衣衫褴褛乞讨的老人,那匆匆的脚步像是去办一件件大事,没有一丝留意。我贴着墙站了好久,望着那一张张来来往往陌生的面孔,一个个好奇的眼神,似乎我比那个老人更吸引眼球。如果我拿个破碗,不知道会得到多少怜悯。
机场很大,大的我从进站口到登机口走了差不多十分钟。机场很干净,一直有保洁人员开着现代化清扫车不停地打扫着卫生。机场没有火车站那么拥挤,每个人都拉着皮箱井然有序地走向出口。
这条路很安静,没有太多的行人,也没有乞讨的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