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培训中有一个环节是“人生的900格”,其中有一部分是要求计算出父母离75岁(中国平均寿终年龄)还有多少个月。我们班竟然有人不记得自己父母是哪一年生人,更别提是几月几日生日了。
不止是我,连培训老师都惊讶了!他带过至少几百名的新人,还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只好让她按她同桌的父母年龄计算了。

百善孝为先。我不相信一个连自己父母的生辰都不知道的人会有多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她会在自己的生日,老公的生日,孩子的生日,甚至是好朋友的生日当天送上一份礼物,而自己的亲生父母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待遇,而她也从未想过要为父母准备一份生日宴吧。
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记得父母的生日的。但最早送我妈妈生日礼物是在高二(2006年)。那个时候淘宝还在发展初期,我在网上给妈妈买了一件紫色的毛衣,没有网银,还是跑去银行给店家汇的款。花了100多块钱,相当于我一个多星期的伙食费。结果买回来妈妈还没穿,就扎线了。但是妈妈并没有嫌弃,自己拿针线重新修补了一番。后面这么多年,每年都会给妈妈准备礼物,但唯独这件毛衣始终记得,它代表了我开始懂得主动去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我想妈妈也会记得收到这第一份生日礼物的惊喜。
最近几年,我对自己的生日越来越觉得无所谓,过与不过好像没啥区别。但是老公和儿子一定要给我庆祝一下。特别是儿子,知道爸爸只是定了餐厅但没买蛋糕的时候,一定要拉着他爸爸去买蛋糕。
如果他外婆过生日时,我不去准备这些仪式,那么我过生日时,儿子不会去想要给我准备生活蛋糕。
如果我平时不去给他外婆准备礼物,那他同样不会每次幼儿园做手工,他都会带回来说是给我的礼物。
如果我天天对他外婆横眉竖眼,在他小时候他会依赖我,但长大之后同样会有样学样。
爱是传承下去的。孩子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待父母的态度。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奶奶的木碗》这个故事,今天也分享给大家。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