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就是这么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我在咨询室接待了一个在读男生。男生是超生的,所以出生后就送到了舅舅家,直到上学之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从舅舅那边回来的时候,男生带了一个小抱枕,即便旧了、破了,他形影不离。他不敢确定是否妈妈将它扔了,倒是妈妈表达过可以给他买一个新的抱枕跟他换,男生死活不肯。可后来这个小抱枕,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讲到这些过往的时候,男生出神地看着窗外,恰好一片落叶悄然落下。男生幽幽地说了一句:“这些年来,我一直寻找,它究竟在哪儿?我费尽周折就是找不到它的踪影。……”
我脑海里浮现“过渡性客体”,惊讶于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知识贡献。安娜·弗洛伊德是弗洛伊德最为喜欢的女儿,她后来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或许是弗洛伊德给女儿留下的印象太好,安娜•弗洛伊德终身未嫁。对照弗洛伊德的冷峻、有些情感隔离,温尼科特显得过于温柔,安娜·弗洛伊德明确表示不喜欢温尼科特这样的男人。然而,温尼科特提出“过渡性客体”这一概念时,安娜·弗洛伊德不吝赞美“过渡性客体这一概念迷倒了伦敦所有的精神分析师”。

过渡性客体是客体这一概念的延伸,任何个体最重要的客体是母亲。过渡性客体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间地带。从共生向分离个体化过渡阶段,婴儿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对妈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悲伤之余,一些身边常见柔软物品,容易成为小婴儿的过渡客体。有了这个过渡性客体,小婴儿就能实现自己的控制感,缓解自己不能控制客体的焦虑。
能成为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常见的有布娃娃、毛绒玩具、毯子、抱枕(被)等。当然也有可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比方说大拇指。在没有发明安慰奶嘴之前,一个小北鼻喜欢通过吮吸大拇指来缓解焦虑。
回到开头,科普的重要意义有时候可以达成深深的理解,尤其对于教育者意义深远。比方说,一个幼儿教师不会拒绝一个小朋友要求带着他的过渡客体去上学。一个小抱枕可以极大缓解他的入园分离焦虑。而无知的教师就有可能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同理,一个经历严重分离经历(小时候交给老人带)的小孩,比较大的可能有过渡客体。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极力弥补。然而有时候却会好心办坏事。比方说,购买一个新的布娃娃,反而将过渡性客体抛弃。给孩子造成伤害!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这也是母亲的一种攻击。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