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2月15日
发现:12月14日,我花费0.5元赚回了20分钟,12月15日,我用5分钟赚回了1元,
抵扣:金钱1-0.5=0.5元(收入) 时间:20-5=15分钟
那么也就是说我白得了0.5元,还白的了15分钟时间。
事件:14日下班用共享单车回家花费10分钟,平时走路耗时30分钟。
15日淘宝好评返现,拍照,发图,发评论共5分钟。
+++++++++++++++++++++++++++++++++更新线+++++++++++++++++++++++++++++++++++++
分享人:薛田正 时间:2016年12月9日19:30-21:30 分享地点:成都义学巷啡信
如何构建非工资收入
非工资收入的思考
田正的分享明确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非工资收入应该是持续性的,有个很好的例子:假如丧失劳动力以后还能收到这部分钱。我认为非工资收入与兼职收入应该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兼职收入一般情况下是要占用时间劳力,当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这部分收入和工资一样都会停止。
上学的时候和初毕业的时候我做过很多兼职,卖零食、摆地摊、做促销、做礼仪、做工作相关的兼职等等这些工作最终都被我放弃了,原因是觉得不是长久之法,当时并不理解什么是非工资收入,怎样会为我带来持续性收入所以在选择投入上并没有良方所用。
目的
1、财务自由①实现梦想②陪伴家人③品质生活
2、生活保障①年老退休②生病③失业
3、内心平静
收入的目的大多都是以上三条,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后以上皆能实现,但就是这个一定阶段被卡住了。非工资收入在第二条中体现的尤为重要,还是那句话丧失劳动力以后存款花完,还能有持续性收入只有非工资收入能够带来了,作为普通人我们资产不够不能通过变卖来得到收入,也不能像富豪们不为所惧。
思维
1、穷人看收入的大小与快慢,富人看收入的来源与结构
2、现金再大都是小,现金流再小都是大
3、真正的富人是赚取庞大消费人群持续消费的小钱
以上是田正分享的李嘉诚谏言,其中田正分享的故事“慈善共济会的故事”充分的印证了小钱也是钱的道理。
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穷人与富人思维的不同,第一个我确实不在意小钱,可能早期拥有不能斤斤计较的潜意识。第二确实在意的是收入的大小与快慢,内心不够平静太过浮躁总会认为一项收入达到一定数字才回去付出。忽略了小钱日积月累的宏大。不愿意花时间在长期项目的投入上
时间
早前听李参老师讲过一句话:有没有想过你的时间兑换率是多少?
时间兑换成金钱值多少?这个问题是我从未思考过的,可能考虑过的只有每个月能拿多少工资。
聪明人可能在做的事情都是在最大化收益自己的时间,把每一分钟发挥最大的收益。怎样倍增时间价值。他们关注的是投入产出报酬率,这一问题立刻展现出为什么我的财管公式背不住了,我并没有发自内心的理念,并不太清楚这些公式有什么用,能运用到自己生活周遭。
来源
田正分享了一个四象限图分为:雇员、专业人士、企业家、投资者。这四者的关系用一句话总结:投资者拿出资金投资企业家,企业家雇佣专业人士去管理雇员。
可见,我成了最后那一环。看到这个四象限图的时候我想完了,要到食物链顶端这辈子怕是不可能了,微乎其微的工资收入,零非工资收入,这辈子怕是没机会了。
后来田正又分享了“小钱”的来源,终让我看到了希望。其中提到考证,比如CPA不仅能提高工资收入,也能创造非工资收入。挂靠的钱可能不太多,但钱能再生钱,积少能成多,这也是一种途径,这一下就清晰了考试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