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卷中的张居正
在第一卷中,主要叙述了张居正当上首辅前,即是高拱任职首辅时的历史背景和形象各色的人物。
因为这篇文章以张居正先生为主,所以就只介绍与他有关的书中内容。

罗辑思维的书《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中曾说过,要正确地看待历史人物,就不能困于研究他的种种表面上的行动。比如,书中写到不能只看到李鸿章签署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就认定他是“坏人”,否定他做出的贡献。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人——和同时期的其他人物对比。这样就能够看到这个人有的、别人没有的优点。
作者也将高拱与张居正做了对比,总结一下:两人都有经世之才,都是善于笼络人心,不愿与别人分权的铁腕人物。所不同的是两人的性格,高拱急躁好斗,一切都写在脸上,心胸狭窄,猜疑心重,虽属治国能臣,却非社稷仁臣;而张居正喜怒不形于色,善于忍耐与退让,心存雅量,城府甚深。

高拱为百官谋利,争取到的是一呼百应的局面;张居正为国家分忧,不顾得罪大半的官员,完成的是长期利国利民的伟业。
这说的正是在第二卷中,张居正当上首辅后发起的两件大事,胡椒苏木折俸和京察。
所谓胡椒苏木折俸,是指因国库空虚而不得已发实物来替代俸银。 所谓京察,是由张居正发起并推行,对京城的官员考核后进行裁汰,以整治风气,改善吏治。
这两件事本无甚关系,但京察会牵扯到大量贪官污吏,裁汰将对他们的地位造成严重威胁。这些大臣们便抱团、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打击新任首辅张居正。胡椒苏木折俸便是这样一个机会——利用胡椒苏木折俸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大做文章。
胡椒苏木要拿出街卖,才能转化为银子。对于地位较高的官员,俸禄根本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收一次礼就抵得上半年的银饷。这影响的只是“面儿上”不好——要去街上卖东西换银子。不过,需要胡椒苏木的商人们为了攀附高官都抢着买。而对于官阶较低的官员,没有了俸银,市面上胡椒苏木又供过于求,卖不出去,生活就捉襟见肘。
然而,最终使胡椒苏木折俸举措被迫搁浅、名存实亡的,却是那帮忍受不了面子上“利益受损”的皇室家族的权贵,在他们背后煽风点火、不断挑拨的正是反对京察的贪官们。
反制,就是知道你要整我,我便抢在你下手之前先抓住你的问题大做文章,务求痛快淋漓大白天下。这时候如果你再利用手中大权,对攻击者弹劾罢免,势必引起公愤。当事者投鼠忌器往往作罢。一般情况下,这种“反制”的斗争策略大都会收到功效。(这种手段在现代剧的公司高层的对弈当中,也屡见不鲜)。
对于这些人(因京察而朝不保夕的贪污大臣)的反制,张居正的心中最感棘手,他处理各种因胡椒苏木折俸而意外致使十几位官员死亡的事件,累且不说,尤其让他担心的是,这些事情可能留下的后遗症。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他都要反复想过并琢磨出对策来,真正的累就累在这里。他的深沉练达也在这些事的处理中表现出来。
作为新首辅,张居正的理想远大——刷新吏治,富国强兵。被各种“反制”牵制的京察,就是他的第一步。
然而,最终胡椒苏木的名存实亡的事实已向他证明:他什么都可以碰,唯一不能碰的是皇权;他什么都可以更改,唯一不能更改的是皇权的利益。这样一来,他的富国强兵的愿望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但他不肯接受这一现实,仍试图在夹缝中实现理想……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他却从没有半句怨言。一方面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另一方面对京察毫不放松,把惩治贪墨放在第一。这既是他练达老成风格习性的体现,也是为了获得皇室信任的心计。
在太后与皇帝或是同僚们和妻子面前,他可谓是藏得住千山万水,掩饰得泰然若素,让人察觉不到什么大变化。终于事情传到皇室耳边,当他被皇上召见,被李太后问及时,他又坦诚地如实相告,并轻描淡写的说“这些风波不必惊动皇上”,让李太后觉得他“既深不可测,又清澈见底”。
说到工于心计,张居正独到的用人方法也是各种谋划中的重要部分。
一方面他深谙做官与做人不同:做人讲操守气节,做官首先是如何报效朝廷,造福于民。野有饿殍,你纵然餐餐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如果你顿顿珍馐满席,民间丰衣足食,笙歌不绝于耳,你依然是一个万民拥戴的青天大老爷。
例如对海瑞,他认为,论人品,海大人清正廉明,无懈可击。论做官,他却不懂变通之道,更不懂“水至清则无鱼”这一浅白之理。
另一方面,他能识别出“怪人”的独特才能,并勇于不拘一格地加以任用。他秉持着“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选才之道,也坚信“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关键要眼光独到、敢于任用。
总之,张居正的里,八个字概括就是:深沉练达工于心计。

深沉就是思想感情不外露。 练达就是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工于心计是擅长用心谋划,不断地费尽心机认真思索,怎样能不吃亏,精心策划每一件事,并有好的才思来组织这些思考策划,好像要完成一幅工笔画一样。
书中,在十岁的万历生母——李太后(第一卷中如是描写,“她不是那种妖艳的美人,但楚楚风韵,眼波生动,一颦一笑,顾盼生辉。一看上去就知道是一个既有魅力又有主见的女人”)心中,张居正是一位气质诱人、衣饰整洁、五官端正、进退有度的大臣;
在比他大二十岁德高望重的长辈杨博心中,张的眼光有时既冷峻又不可抗拒,哪怕所说的话挟雷带火,也只是一个娓娓道来,让人感到波澜不惊;
在被张居正激赞的一个女子(类似明星鹿晗——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艺人)的心中,张先生的声音沉稳,像从古井里出来,有某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在同僚们心中,他这位新首辅是个事必躬亲、作风凌厉的铁腕人物……
总之,张居正的表,类比起来,就是墨渊上神或诸葛亮——有风格且稳重克制。
这就是前两卷中,城府极深、充满魅力的张居正先生。

(共四卷)
网友评论
最开始了解张居正是在《万历十五年》,后来更深入的了解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折服于这位大佬的超高智商和情商,更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这位智者真实复杂性格中的那些坚持:他一心为国,想做一番能够铭记于史册的功绩;对于政敌却果断很辣,毫不手软;(怎么瞬间想到了达康书记😂 );他不畏威胁,为了改革不惜平安树敌;却也积累财富生活奢侈……但他一生坚持了理性的善良和崇高的理想。经历越丰富,我们越真实,也越能理解历史人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两面性,接受了这种两面性的存在,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好的继续我们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