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天的工作,该静下来读书了!
今晚,我从书柜上抽下了这本《小兔阿布和布娃娃》。

故事是从封面就开始了。封面,小兔阿布的目光,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她看到了什么?
顺着她的目光,我们看到树桩上那个看不清楚的东西,这就引起我们的注意:树桩上放着什么呢?
其实,联系书名,我们就知道答案:布娃娃。

打开扉页,果然是个可爱的布娃娃!只是,这像什么动物呢?

看,阿布想做什么?对了,他伸出手,想抱起这个可爱的布娃娃。他真的抱起了吗?


阿布最初的起念,并没有任何问题。抱起来之后舍不得放下,她把布娃娃带回家,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请读一读阿布和妈妈的对话。
妈妈是否知道阿布的布娃娃是怎么来的?其实,妈妈听到阿布的那句“那个,那个……”,她就心中有数了。但是,妈妈并没有表现出来,是否像我们家长通常表现出来的那种刨根问底,紧张兮兮,试图引导交流?
——没有。

于是,阿布和布娃娃快快乐乐地玩起来。仔细看一下,你们发现什么?哦,为什么路是歪的,树是斜的?这代表什么?

晚上,阿布和布娃娃一起进入梦乡。你们看看窗外的树,能发现什么?对了,树是斜了。
我们表面上看来,阿布是平静的,但是,实际上,内心是矛盾的,是暗涌的。
也就是说,作者画的是阿布在睡觉——如何表现她的这个心理呢?作者借助了这棵小树。
第二天,妈妈并没有做过多的猜测,而是告诉阿布正确的做法,要求阿布把布娃娃还回去。阿布会怎么做呢?

第二天,妈妈让她把布娃娃还回去,可是,阿布舍不得。
她哭着跑到了树桩附近,远远地,看到了正在找布娃娃的小猪。
我们来看左边,用一棵树来表达兔子阿布的心理——这个意图就更加明显了。这棵树完全可以是直立的,对吧?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阿布看到小猪在寻找布娃娃,而娃娃在自己这里,她的内心失衡。

这棵树已经占据了绘本左页大约2/3的页面。仍然是这样倾斜的。
如果说,之前阿布对这个娃娃不舍归还,是被一种占有欲扭曲了,奴役了,而这里,她的本心、本性占据了上风。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往往会发出两种声音:①不想还,②要还给小猪。一种是情感上、是良善的本心。一种是对想要的东西那种占有欲。
在文字中,是没有丝毫表达出来小兔阿布内心的那种矛盾、挣扎。——文字中描述的是,他压根就没想还,内心的良知,是通过图画来表现出来的。

于是,在内心的感召下,小兔阿布流着眼泪,把布娃娃轻轻地放在树桩上……
你注意到阿布身后的树吗?

小兔阿布没有忘记布娃娃,第二天,它又来了,它发现了什么?

这三叶草花朵编织成的项链,就是对阿布的补偿吗?这个时候,阿布身后的树有什么变化了?

绘本到这里,看似结束了,但是,却没有结束。一直延续到绘本的封底。
很欣喜地看到,阿布得到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看,他们背后的树,腰挺得直直的,真精神!
我们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应该发现,阿布是孤独的,没有朋友,所以,得到布娃娃,分外珍惜。
但是,当她把布娃娃还回去的那一刻,她收获了真正属于她的礼物,同时,她交到了真正的朋友,她和朋友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和布娃娃一起玩。
当我们退回去本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