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的父亲死了
请告诉我如何悲伤
谁的爱人走了
请告诉我如何遗忘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不管你拥有什么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手机里突然随机播放了一首,李志的《凡高先生》。
我听他弹着吉他,轻轻哼唱,嗓音有些沙哑,有些落寞,他反复唱道,“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那种孤独的情绪莫名地弥漫开来,稠得化不开。
他在很多年里,就像苦难的梵高一样,挣扎着彷徨,流浪着岁月,却也怀念着明丽的创伤。

孤独,什么是孤独呢?
脑子里突然闪过很多个关于孤独的碎片。
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的:
人行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当时,老师告诉我们,这首诗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
多少年后再读,却有了不同的体会。
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是永恒的,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这个“家”指的是什么呢?只是单纯的故乡吗?
在我的老家,说一个人去世了,会委婉地说,这个人“回家”了。是啊,回家了,从苍茫中来,最后又急匆匆地归于无际。来这人世一遭,就像一个“远行客”一样,最后还是要回归尘土。
想到这儿,突然有一种无能为力的宿命感,一种说不出来的孤独感。

谁此时没有房子
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
就永远孤独
——里尔克《秋日》
冯至和北岛都翻译过里尔克的这首《秋日》,我还是更喜欢北岛的译本。
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他没有故乡,注定永远都在寻找故乡的路上。这种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一群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张爱玲《半生缘》
小时候看《半生缘》的电视剧,更多的只是对曼桢和世钧半生错过的慨叹。
大二的时候重读这本小说,却在张爱玲凄凉萧索的笔触下,看出的更多是普通人的不易与无奈。他们卑微如蝼蚁,被命运捉弄,孤独一生。

孤独是一颗深刻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常常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当你心有所属,心有所安,内心丰盈,孤独,也就成了一场一个人的盛宴;
而内心空虚,借歌舞升平来缓解内心的寂寞,借人群来取暖,只会在杯盘狼藉后更加孤单。

2013年,柴静专访周星驰
柴静:连嘲笑都没有?
周星驰:连嘲笑都没有,对。
我们常说,不在乎的时候才是真正放弃一段感情的时候。同样,这种拼尽全力却连嘲笑都得不到的时候,才是真正孤独的时候。

《春光乍泄》里,梁朝伟说:“我终于来到了瀑布前,我突然间想起何宝荣,我觉得好难过。因为站在这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
有一句话叫做,“一条狗不孤独,当一条狗思念另一条狗时才孤独。”
你终于到达了心心念念的地方,才突然发现,你最想和他分享的那个人,此刻却不在你身边。
这也是一种孤独吧。

孤独就像发烧一样,在夜晚最盛。
——杜鲁门 卡波特。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熬夜看完一本小说,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无意间点开了keep首页,它弹出了这么一句话。
那时是深夜,小说里无数的碎片,还在我脑海里乱糟糟地盘旋着,我还依然为苔丝的死耿耿于怀。觉得心中有一种郁结难以解开,特别想找人聊一聊这本书。
可深夜的电脑桌前,只有一盏暗黄色的灯和无边无际的黑暗。
那时候,我觉得孤独。

昨天看小岩井的《孤独这种病,遇到你就好了》,一句“孤独,到了深处,就成了盔甲。”突然击中了我。
原来,孤独也可以是一顶盔甲,一个把你与万千嘈杂隔开的屏障。你在屏障里面,安静地守护着你的初心。
孤独,不是病。
是本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