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时候,母亲常常给我讲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互为隔壁邻居的张、李两家;张家已经有了五个丫头,近盼个儿子;李家已有五个儿子,近盼个丫头。俩家媳妇又都怀上了孩子,都提心吊胆,恐怕不能如愿。俩男人不知谁先提议,如果俩家都不“变样”,干脆换换!事有凑巧,果然“没变样”,且是同一天,俩男人一嘀咕,各自瞒着自己婆娘,实施了“调包计”。孩子一天天长大,张家媳妇跟丈夫说,你说奇怪不?咱家孩子哭我不动心,可隔壁邻居家孩子哭,我就坐不住地揪心,怎么回事?
十月怀胎期间,一朝分娩。婴儿呱呱坠地,从剪断脐带脱离母体那一刻,母子生理链接便被剪断。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这是一种基于基因个本能,与母亲用“心理”再链接。心理这条线,看不见摸不着,可时刻能让人感受得到。上面的故事,就是民间版的心理现象之一种。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母爱是为了分离。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走》这样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多数的我们的期望。可是,世上所有行业都经过培训上岗,唯独母亲这个角色,随着孩子出生,没有商量余地,自动产生,常使人措手不及。婚后多重角色的适应,生产身体的消耗,初为人母复杂心情等等,令新妈妈手忙脚乱,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妈妈这个角色的功能。
脐带剪断,婴儿第一声啼哭,与外界开始互动,社会化过程开始了。乳汁提供了生理基础,而与妈妈互动满足的是心理需求。一个合格妈妈,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称其为“60”分妈妈,她应具备如下条件:
1、反应性:通常指妈妈能正确理解孩子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给予积极的应答和反馈。2、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3、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的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我们知道婴儿一生下来的“哭声”是一种需求,一种信号,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泣是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研究发现,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发展心理学家指出,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安全感,一贯地对孩子的需要作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使他体验成就感。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爱心,对孩子的主动、自主愿望不提供尝试和学习的机会,而采取否定的态度,贬低他的能力,甚至羞辱、责骂他们,这往往会导致孩子不够自信,产生否定的自我表征,不利于自我的健康发展。温尼科特得提出的“60”妈妈,会提供足够但不会太多的抱持,既不忽略,也不会过度干涉。这种足够好的妈妈“介于十分不好与完美无缺之间”。小的时候,我们都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桌面的经验,当我们想下去的时候,却发现不是难么容易的时候,我们会害怕、恐惧等等,呼唤妈妈来救援,这个时候有三种类型的妈妈会出场。一类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喊声,慌忙跑过去赶紧把孩子抱下来;一类妈妈走过去,先安抚了孩子的情绪,然后问孩子是怎么上去的,鼓励孩子尝试着在妈妈的帮助下从桌子下来;还有一种妈妈,看到孩子害、恐惧的样子,冲着孩子嚷嚷说“瞧你那熊样,笨死了,连这个也干不了”。我们为以上妈妈打打分,分别是最糟糕的0分,最完美的100分,合格的是60分。我们知道: 糟糕的妈妈:在孩子感到极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完美的妈妈:在孩子还没感到恐惧和绝望时就迅速地解除了危险和把婴儿从潜在的危险隔离,使孩子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焦虑和恐惧的机会;--一个孩子在没有任何对自己安全感的威胁的情况下长大,他可能在人格上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60分妈妈:让孩子体验安全和危险的情景,体验失望的情绪,但没有到绝望的状态,这样的孩子在人格上形成有很强大的力量和信念,长大后也比较自信。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法,把婴儿依恋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景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2、回避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3、矛盾—焦虑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需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依恋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身体疾病的原因,不出现依恋便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安全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是消极依恋,是不安全感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当然依恋不等于依赖。随着年两龄的发展,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形成的原因往往父母一切包办代替,不给孩子锻炼机会,替代等于剥夺。
回到主题,可以看出,亲子关系本质是爱。爱孩子是母鸡都有的本能,关键是妈妈要学会如何正确的爱。
亲子关系另一个本质是什么?当然是关系。
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关系出了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三角关系”理论:
父亲、母亲与孩子组成了亲子三角关系。理想的亲子三角关系是父亲、母亲、孩子两两距离相同,构成等边三角形。亲子三角关系有一个发展过程,是从母子共生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母子共生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孩子在母腹中,母子是一体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脐带剪断到两岁,在此阶段,孩子与母亲在生理上已分离,但在心理上并未分离,仍属共生阶段,孩子认为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由于心理上的这种共生关系,两岁之前的孩子,母亲可以天天抱着孩子。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增长,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妈妈不是一个人,开始意识到我是我自己,会说“我要喝奶”、“我要吃饭”,母子之间的共生关系开始打破,可以相互分离,此时父亲的加入能进一步冲破母子之间的共生关系,促进母与子的分离。如果父亲的力量够大,则会形成稳定的等边三角关系。等边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健康亲子三角关系的表现,在这种亲子三角关系中,父母关系良好,母子与父子关系良好。健康的亲子关系呈现出的是等边三角形。亲子关系出问题的家庭,三角形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呢?有夫妻间关系近,而同时与孩子距离远的;有父与子关系近,而母与子关系远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其亲子三角关系最常见的态势是:母与子关系近,与父亲的关系远,父亲与工作的关系更近。这种亲子关系态势在美国被称为白领家庭综合症,父亲被边缘化。问题更为严重的亲子三角关系是母亲与孩子依然是共生关系,而父亲与工作是共生的。怎样将不健康的亲子三角关系改变为健康的等边三角形?方法就是让近的拉远一些,远的靠近一些。比如母子关系过于紧密的,母亲应该远离,而父亲应该靠近。母亲远离难?还是父亲靠近难?“舍”与“得“孰难孰易?显然,母亲的远离更难。远离意味着舍,舍掉的是什么?是否有精神的寄托和依赖?而这种寄托和依赖是否有一些属夫妻关系不良的替代品?母亲在远离孩子的同时,应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与孩子关系过于紧密的母亲,常常会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事无巨细地为孩子操心,甚至直接包办替代。身为母亲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爱孩子?怎样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要先学会爱自己,更好地做自己。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好的分离才能让孩子成为自己,才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与母亲的远离相比,父亲的加入更加容易。母子关系太近,母亲离不开孩子,看似是母亲的原因,实际上与父亲脱不了关系。母亲因为得不到来自丈夫的爱,才会跟孩子越来越亲近,所以说最好的家庭关系是父亲爱母亲,母亲爱孩子。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父亲要主动加入到其中,哪怕开始是夫妻吵架,也是给孩子松绑,给孩子成长空间,减少母与子之间的纠缠。在亲子关系中,父亲不仅是具体的人,更是一个形象,父亲不在的孩子一样会身心健康,关键是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这一点母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总在孩子面前否定孩子的父亲,孩子会无所适从,因为对孩子父亲的否定,实际也是对孩子的否定。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妈妈通常是抱怨者——抱怨自己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丈夫通常是受益者,而孩子通常是受害者。压力系统理论认为,压力传递的方向是往弱者方向传递,系统中的最弱小者承担着最大的压力。在家庭这一系统中,孩子承担了家庭80%的压力。要减少孩子的压力,让孩子不再成为亲子关系的受害者,需要父亲或母亲率先做出改变。有些父母会相互指责,要求对方先做出改变,甚至试图改变对方。心理学认为,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人,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系统论认为:在系统中,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所有部分。在亲子关系这一系统中,我们自己改变了,必然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中的每个人。从改变和提升自己入手,让亲子三角关系呈现出健康的态势,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