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路上听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做简单的清单梳理如下:
1、自卑并不是弱者才有,而是人人都有的情绪。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所有人都有自卑情绪,用作者的话表述就是:在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智商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
2、自卑产生的三个因素:童年经历、家庭影响、学校影响。
3、童年时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而个体的生理上的缺陷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长大后个体可能孤僻内向、对社会活动失去兴趣、对个人生活也不报希望,更严重的可能感觉周围人都在嘲笑他。而从小被忽视的孩童在长大后会低谷自己被他人喜爱的能力,容易养成讨好性人格,认识不到自己的好,遇到问题习惯为是自己的原因。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因为在太容易获得想要的一切,长大后一旦无法维持这种优越感就很容易沮丧,严重的甚至感觉自己被背叛,从而有极端行为,心里承受力相对会弱些。综上所述,童年经历中的生理缺陷、忽视、溺爱都是形成自卑的原因。
4、家庭环境对于自卑形成的影响
家庭生活是个体在成人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并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性格以及个体在家庭中所处的角色对于自卑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父母是子女对异性认知的第一关,也是最容易复制其行为的。比如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男孩成家后大多也有暴力倾向就是复制了父亲的行为。而兄弟姐妹在共同成长中或多或少都会让个体感觉到不公平或者压抑,因此会让在成年后依然会产生自卑情绪。
5、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里的竞争意识以及老师的权威性更强,如果在这个过程个体不能很好的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形成错误的认知,产生自己不可能成功、不被需要、不被爱的认知,那么就更容易引发自卑情绪。
6、什么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的定义: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的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该定义的本质就是,有自卑情结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不是积极的解决而是愤怒、哭泣、辩解或者逃避责任。
7、自卑情结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1)逃避工作问题,要么不做要么消极怠工,享受着别人的劳动成果却不做出贡献。
2)频繁更换工作,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找外在接口逃避更换,总认为有更好的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
3)不愿成为领导者,只有前方有可追随的人做出榜样才有安全感。
8、自卑情结在爱情中的具体表现——无法与另一半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都希望对方能以自己为中心,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容易导致关系分裂;而在父母一方强势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容易形成对于强势父母的反感,从和对方相反性格的异性身上找到安全感,更有甚者可能造成对于同性的喜爱,即使寻找伴侣和强势父母类似,也是为了获得挑战对方权威中的快感,以体现自我存在。现在很多不幸的婚姻,原因多在于:总是自私的询问对方可以给自己什么,而不是自己可以给对方什么。
8、自卑情结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1)社会兴趣缺乏
自卑情绪的个人往往只关注自己,对生活赋予私人化的意义,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2)缺乏社会兴趣
与世隔绝,自我孤立、精神病(妄想症和忧郁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