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自然风光不谈,仅指城市而言,有一个地方是我愿意反复去的,那就是北京。也很难说是为什么,只是单纯的喜欢。于是,和女儿约定,等我完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带她去北京过生日和六一。连滚带爬的忙碌之后,放下一切,让心灵休憩。
2013年5月30日
第一站 圆明园

首选圆明园的原因无他,只因离落脚点较近。初进园,女儿拉着我的衣摆,问:“妈妈,我怎么好像到了西安的兴庆公园?” 是有几分相像,绿树成荫中透着时光车轮辗过的痕迹,掩不住的颓废与萎靡。

看到断桥,给女儿讲了“火烧圆明园”的故事,女儿不停追问:“八国联军为什么要抢我们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烧掉圆明园?”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半晌才道:“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太弱小,所以别人才会欺负。烧掉是因为坏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女儿又问:“那么,现在我们强大了吗?他们不敢再来抢东西了吧!”“是的!”我回答的很坚定。
这地方,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看到这些残垣断壁,依然会痛恨,所以沉默!
第二站 北大门外
从圆明园出来,听路人说离北大不远,决定选择环保行。却不料炎炎烈日无限拉长了两点间的距离,女儿不停问:“怎么还没到?”笑着回头,一语双关:“你以为到北大很容易吗?”
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之地,可红门惜实在太小。对北大的认知主要来自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书里面有篇《燕园的记忆》,讲到被拆除的大讲堂、未名湖的诗会、拥有700多万册的图书馆、以及柿子林中的跳蚤市场……悠然神往……可惜,不是参观日,只能门前稍作瞻仰。离去时回首,心想:终是无缘的!
2013年5月31日
第三站 故宫
第一次去故宫已是十二年前了,遥记当年去之前,北广的一个女孩劝我说:“挺没意思的,就是一排排房间,没什么看头。”然而,我一脚踏入那朱红色的宫墙,就再也舍不得离开,直到闭馆音乐响起,才恋恋不舍的出来。直至今日仍然清淅的记得----那落日余辉中的黄昏,夕阳以30度夹角为直线,疲软的落在我脚下,身后的紫禁城被时光留在阴影之中,而正前方的五星红旗在晚风中轻舞,无声的诉说着岁月如歌。
5月31日,女儿的生日,我们在故宫。
故宫别称是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宇8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金黄色的屋顶,赤红色的门窗墙,青蓝色的檐枋,以及白玉色石阶,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得这座宫殿在历经无数浩劫与风雨后,依然散发出迷人的气韵,让人留恋忘返。
当年就对这长长的红色宫墙很感兴趣,跑过去摸了又摸,对同行的老兔子说:“瞧瞧,这可是皇帝摸过的呀,回去可是不能洗手了。”老兔子“切”道:“你见那家的皇帝没事摸宫墙啊,我看那里太监摸的估计不少!”言犹在耳,相隔已是十二载!
没去看那些个奇珍异宝,主要是看不懂。但很喜欢这几件东西,灯光点亮黑暗,手炉给予温暖,刺绣消磨时间,这些物件可以穿透时光,让人感知当年困在宫中的女人是如何度日。也不知时光对于她们来说是太快还是太慢?
钟送黄昏鸡报晓,昏晓相催,世事何时了,忙处人多闲处少,闲处光阴,能有几个人知道,万古千秋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独上小楼云杳杳,天涯一点青山小。——东海弻(草书)

这是十二年前来故宫看到的一首词,用来作别故宫,期待来日再重逢。
2013年6月1日
第四站 雍和宫

雍和宫,康熙年间曾为四皇子胤禛的府邸,雍正驾崩后,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站在这里会联想起二月河笔下的冷面四王爷,不苟言笑,站在庭院中央,背手昂头望天,谁也不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这样的人才是可以成为孤、寡、不谷的人吧。
第五站 天坛
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北京城里,北有地坛祭地,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为光彩夺目、气宇非凡。
这里面吸引我的是这两棵树。

柏抱槐,上千年的柏树中,因鸟类迁徙洒下槐树的种子,百年槐树生与此,于是,两树合一,生命是一种奇迹!
九龙树,树干如九龙环绕,形态逼真。
2013年6月2日
第六站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这里最最吸引我的是姜国芳的画。本不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但却被画深深吸引。
引人的不在于色彩的艳丽,也不在于人物的俊俏,只是猛然间觉得前日看浏览的故宫在这时鲜活起来。

也不知是这些画中人走入了故宫,还是故宫畅开怀抱接纳这些人。

人们喜欢把上海和北京作比较,把上海比作妖娆的少妇,把北京比作有贵族气质的男子。(嘻嘻)许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吧,对于上海我愿意用手遮住额前的阳光,眯眼从远处眺望赏析就好,而相对于北京,我却愿意在胡同深处找一家茶馆,斜斜的靠长椅上,透过朱红的窗格,看车水马龙,从日出到日落。
时间太有限,没有如上次一般在香山上拾一片红叶,也没有在大观园看一轮圆月,还没有在夜色中的长安路上与影子交谈……遗憾总是为美丽划上句号。不过,也好,还有下次,北京是经典的,我愿如读一本爱不释手的书一般一读再读!
晓文
2013年6月6日结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