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永嘉路,正巧饭点。“阿大葱油饼”店门口排着长队,大概二十来人样子,还能承受。空气里弥漫着饼香,鼻子猛得一吸,欲罢不能,从不屑于排长队的我,鬼使神差也排了进去。

说起“阿大葱油饼”,很有一段故事。“阿大”真名吴根存,是一位患有严重脊柱侧弯的的驼背老人。原店铺位于上海茂名路,葱油饼店每天清晨6时开门,顾客却早在5时起排队,据说一般不等上四五个钟头根本买不上。这家原本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早餐点已经存在34年了。
食客的追捧,尤其是英国BBC一档美食节目的推介,让“阿大葱油饼”暴得大名,因此惹来“祸端”。一张摊了34年的葱油饼,事实上已成为地方美食文化的一部分,却因为无证无照经营被责令停业,令人唏嘘。
上海爷叔6块钱1个的“阿大葱油饼”口感外脆里嫩,用料十足,葱香四溢!有人称它是葱油饼中的“香奈儿”。民以食为天,这家让广大“吃货”心心念念的小店,怎么说关就关了呢?
后来“阿大”上了新闻演播室,看来老店新开有戏了。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之下,“饿了么”相关负责人与“阿大”签署合作协议后,经过多方寻找,最终在永嘉路的一处饭店找到临街铺位,让阿大作为小吃部在此经营。通过“阿大”、“饿了么”和饭店的三方合作,引进“阿大葱油饼”。
上海人就喜欢“軋闹猛”,我今天也被噱进去了。队伍排了近一个小时,前面的人还是那么多。据前面的爷叔说,每人限购5个,排到的人基本用足限额。一锅出炉的葱油饼从搓生胚到装袋卖出,整个流程得需二十分钟,一锅共二十个,只能卖4个人,难怪等这么久呢。哎,排了那么久,半道而退就难喽!后悔没带个kinder, 只有和队伍前后闲扯打发时间。
这样的排队光景让我想起了上海世博会,去沙特馆看月亮船要排四五小时队呢!这“阿大葱油饼”有如此魅力吗?排在队伍中间的我,好羡慕队首已经付了钱等候取饼的人。肚子不争气,“咕咕”叫了。我安抚着肚子,别急,别急,待会儿喂你三份。
一个年轻女孩拎着刚出炉的饼扬长而去,葱香四溢,勾引馋虫。对于队伍里的每一个吃货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女孩直接来到队伍末尾,以一只10元的价格卖掉四个饼,速战速决。排队的地方永远充满商机,这女孩捕捉到了,当然她不能说是盈利,只是部分换回了等候的时间成本。毕竟“一寸光阴一寸金”嘛。

二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排到了队首。阿大爷叔弯着腰在老炉台前制作葱油饼,铁板上饼子滋滋啦啦地煎着,待饼两面煎得焦黄,接着阿大把饼夹到铁板下的炉膛里烘烤,这道工序据说是为饼去油。等候的人焦躁不安,阿大却笃悠悠地操作着葱油饼的每一步工序。阿大是老板,作饼过程亲力亲为,边上的帮工阿姨只负责洗葱切葱,成品装袋卖出。老板每隔一小时去门口抽支烟,解解乏,香烟是中华牌的。员工却有大把时间玩手机。阿大爷叔这老板当得辛苦啊!可也没办法,食客奔的是阿大的手艺,换其他人食客不买账呀。

我是好奇宝宝,网红阿大爷叔就在眼前,岂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呢。我俨然一名记者,阿大气定神闲接受食客采访。我用地道上海话问,阿大丝毫不含糊,老上海切口方言也流露出来了。
问:爷叔作息时间?
答: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做准备工作,早上六点准时开店,下午饼卖完为止,一般四五点打烊。每周三休息一天。
问:爷叔多大年纪了?
答:六十余二。
问:生意这么好,为啥不收徒弟?
答:之前收过,但半道跑了,怕吃苦。
问:为啥不开分店?
答:怕牌子做塌掉。
问:葱油饼这么好卖,是否有秘方?
答:没有秘方,关键是用心。
问:爷叔见过大世面啊?
答:接受过中央电视台、香港、台湾、英国BBC美食节目采访。
问:被责令停业时,爷叔心里有底吗?
答:我对自己的手艺有信心,相信政府会出面解决的。李克强总理来上海,钦点“阿大葱油饼、梦花街馄饨”两家店必须恢复开业。
阿大回答我的问题,手里的活一点也不耽误。说话间炉膛里的饼烘好了夹在食盘里冷却,铁板里的饼煎好放进炉膛里,一批生饼胚制作好了,贴进铁板上。阿大虽然佝偻着背,但他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一点儿也不卑微。我拿起买好的葱油饼,离开小店。不知怎么,又回过头,正好与阿大爷叔的目光相遇,我朝他挥挥手,阿大微微一笑,他的笑容里透着满足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是自我实现需求,阿大爷叔已经达到了,他的劳动价值能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那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是一个尊重劳动者的时代,是一个提倡“工匠精神”的时代。“阿大”们生得逢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