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心理第二讲是由来自日慈公益基金会的杨艺彬老师带来的关于【面对儿童,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这一主题的分享。艺彬老师是日慈公益基金会的课程研发高级官员,当他以一个大男孩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瞬间就被他激情昂扬的语言吸引了。他所提出的问题更是激发了我们的思维碰撞,这注定是一场给人力量的精神大餐!

揭秘成长型思维
在揭秘成长型思维之前,艺彬老师设置了思维选择的情境,让我们在卓有成效的教学法与尚在萌芽的新尝试之间做出选择,大多数老师都愿意选择尝试新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当我们愿意踏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并且做出转变时,那么我们的思维就发生了转变,成长型思维正在觉醒。

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不仅存在于成人世界,同样在青少年儿童的身上也能发现。属于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们认为智商是天生恒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智商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人的本性特征会随着环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两种思维模式在很多方面表现的都是截然不同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一切都很好,很容易满足现状,只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习惯性的回避挑战。害怕的心理,会使他们遇到一点阻力就容易放弃,他们会把失败归结于没有天赋,而不会付出努力。相反,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拥抱挑战,渴望挑战,尽管会失败,但是也会积极面对挫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跌倒了继续爬起来,从不会轻言放弃,而且也会合理利用时间来提升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可能我们都会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只不过是会有所倾斜,即哪一种思维模式处于上风的问题。


感受成长型思维的力量
当我们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世界时,一切都会变得有所不同。很多学生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就会被这种反复的挫败感所淹没,最终就会放弃挣扎,形成习得性无助。面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培养他们形成成长型思维,帮助他们摆脱失败的阴影,用简单的任务代替复杂的任务,使他们重获成就感。

当我们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学生时,就不要毅然决然地否定学生的努力,直接用“差”或“不及格”这样的字眼来给学生贴标签,而是给予学生期待,给予他们心理暗示,用“尚未达标”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把个人的努力作为归因。从“不及格”到“尚未达标”的转变,更可能是一场改变之旅。

当我们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时,就会帮助学生去对抗可能产生的习得性无助,也可以让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隐形的力量”,使他们勇敢面对挑战,并不断超越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当学生拥有成长型思维时,他们就会从众多学生之中脱颖而出,而且这种思维会伴随他们一生,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前行的力量。

激发潜能,转变思维
我们面对的是“魔鬼”还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的思维视角的转变,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不过有的孩子披上了一层黑色的外衣,正等待着我们去掀开。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呢?我们可以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让学生写出自己身上的优点或以日记的形式来探寻自己,发现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挖掘潜藏在身体里的能量。

我们也可以善于利用表扬与批评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针对学生的表现以具体的话语做出评价,而不是很笼统的“真棒!你真厉害!”这样类似的评价语,最好能体现学生的具体行为并肯定努力,做出有效表扬,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不要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给予他们提升的建议,帮助他们达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比如:在每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对朗读比较好的同学会给予称赞与鼓励,而对读的比较差的同学,就会给出提升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成长型思维并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塑造的,往往蕴藏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进行个性化教育,对于学优生,可以提供有挑战性的练习,激发他们探索的精神,对于学困生,我们需要让他们明白努力是有意义的。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标语或激励语,也可以在无形中给予他们力量。所以,就让我们从自身出发,去影响每一个学生,进而促进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吧。

发现下一颗明星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星际穿越的宇航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穿梭去寻找下一颗耀眼的明星,只期待繁星满天,星光灿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