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问题化学习课堂结构与生态
作为一种学习新方式,问题化学习见够了学与教的新逻辑,从而创建了课堂新形态。
第一节 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基本结构
问题化学习的首要原理,即“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三位一体”产生有效学习问题。问题化学习的核心特征是“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与同伴的促进下持续提出问题,自主建构问题系统,在问题系统化、系统图示化、图式可视化中建构知识体系,寻找学习路径,发展学科思维。问题化学习的首要原理与核心特征,构成了课堂实施的逻辑起点。
其中,“学生的问题”正是课堂升级的源代码——课堂上教师的教作为一条“暗线索”隐性支持学生的学,学生的问题才是推动课堂往前走的“明线索;教路顺应学路,学生的学习才是课堂的风景;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被统筹为“学习的认知逻辑”。
“问题系统”形成了以学为中心的路径——问题系统就是内在的学路;
“问题的持续探索”模糊了课堂原有的环节与边界——让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它们连接起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
课堂的解构与建构
“学生的问题”“学科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构成了问题化学习课堂的基本要素。
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意味着:在执行任务之初,学生先行提出问题,动机系统启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不断追问;在问题解决之后,反思与拓展新的问题,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综合发生作用。而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不仅仅要求教师通过设问去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时候是引出学生的问题,“孵”出学生的解决方案,育出学生的潜能。教师关键是要摸到学生的真问题,并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在学生问题与学科问题之间做对接与转化。
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往往会面临“失控”的课堂。问题化学习是通过怎样的课堂机制,把“失控”的课堂逐步建构成一个自组织的课堂,而不是一个由教师主控的课堂呢?聚焦课堂的核心问题——建构问题系统——合作解决问题。
第二节 合作解决问题的课堂组织生态
有效的合作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把学习内容转化成两种问题——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
课堂教学其实是两种过程的交织:一是个体认知过程,学生对尚未掌握的知识展开探索,它的基础是学科知识及认知逻辑;二是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展开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确立了,一个集体见够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就开始了。
学校教育的应用之义,是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
第三节 问题化学习的课堂成长阶段
教师引导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回顾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体会核心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的统领作用以及问题系统的逻辑关系。
学生自主尝试阶段——学生能够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但还不具备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通常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聚焦核心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尝试将问题排序 —在教师引导下基于问题系统进行学习”的形式。
学生自主建构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可以在一开始就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通过集体学习优化问题系统,最终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课堂通常采用“学生自主构建问题系统——全班集体优化问题系统——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
问题化学习的课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应理解为由问题化学习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产生的课堂新样态。在这个课堂新样态中,“三位一体”是基本原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组织与聚焦、演进与解决,反思与拓展的基本过程,学生自主提问、持续追问、建构问题系统是自建构路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解决问题是互动方式。
随着学生问题化学习能力与教师问题化学习教学指导力的提升,课堂不断生长,课堂样态也在发生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