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其实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更何况还是用输出来倒逼输入。
所以,愿意看这篇文章的,都是想学习,想变得更好的前行着。
但要克服人类的惰性,坚持学习,坚持成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有几点建议,也是我自己的经验:
-
“学习不妨高调一点,把flag先立起来”,最好是世人皆知,不学习就下不来台的那种。
-
可以建个打卡群,每天打卡,不学习就发红包的那种,一个红包赶得上一顿火锅的那种。
-
给自己定了礼物,学习坚持下来了就送给自己
-
5分钟学习法,实在不想学的时候,跟自己说只学5分钟
总之一句话,放弃的成本越大越好,坚持的奖励越高越好(奖励要适度,别借着学习的借口买买买)。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那就开整。
有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叫做“以教为学”。
这个教,并不一定要真的去教别人,而是以教的方式去学习。
想象有一个学生,现在坐在你面前,你需要用简明的语言,向他讲明白一个知识点。而在我们组织语言,讲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在对知识点做提炼,归纳,总结了。
而在我们教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困惑做出解答。这就要求我们明白这个知识点在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不适用?
只要这样教上一遍,既对知识点做了梳理总结,又对知识点做了扩展,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但这样还不够,有人提出一种进阶版本,叫做"十岁假设法"。
还是以教为学,不过我们这次要教的对象是一个十岁的小孩。把一个知识点,讲给一个十岁的孩子听,还得讲的明白,想想都不简单。
那为什么是十岁的小孩呢?因为十岁的小孩已经能理解具象的事物,但是对抽象的事物还没有概念。
那怎么才能让一个十岁的小孩也听得懂呢?
比如我们跟小孩子讲囚徒困境。
小偷的故事他能听懂,但是博弈的概念他未必明白。
人多了还会产生博弈吗?如果两个小偷认识,那还会产生博弈吗?
这可能就你把知识点跟身边的具体例子结合起来,比如为什么商铺总是扎堆出现呢?
这其实也是一种博弈。
你看,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具体的例子,而且我们还真实的世界中,应用了这个知识,关联了这个知识。
这种具体的知识是可以印在我们脑子里的。
当然刚才提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并不是说要真的找一个十岁的小朋友。我们可以把知识点说给家人,朋友听。
哪怕都没有合适的对象,那我们也可以把知识点发布到网上。
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会给我们实时的反馈,哪里讲的好?哪里讲的不好?哪里的逻辑不能自洽?哪里的论证不够严谨?
在网友的反馈中,我们对这个知识点会有更深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从网友这里了解到不同角度对这个知识的理解。
这就完了吗?
当然没有,知识学完之后,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叫做迁移。
就是我们这个知识点,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比如前面提到的博弈论。
可以用在哪里呢?
比如签一个协议,我们希望各方都能遵守,是不是就可以使用博弈论的制定规则呢?
当不断追问这个知识可以用在哪里的时候,应用的思路就打开了。
然后就可以问自己第二个问题,
这个知识不能用在哪里?
任何知识都有局限性,博弈论适合制约平衡,但对于公司管理,人员沟通就不适用了。
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适用场景,很多类似的难题。
试着用这些知识真正的去解决一下问题。
知识迁移毕竟还只是在理论层面,真正去做一次。
真的做过之后,就会知道所有操作的关键点在哪里,知识是否适用,根据实际情况要做什么调整?
这样才算把这个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总结一下,以教为学是最好的输入方式。
学习的时候想象一下,这个知识点如果要讲给一个10岁的小孩子听,应该怎么讲?
他可能会问什么问题?
能做到这一步我们已经完全消化了知识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知识可以用在哪里?不能用在哪里?
尝试着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