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典
这一天,是修史大典。
来自帝都的文官和西都主事及其属下一起来到了中区的广场,在广场中心点起火,从远处看,可以看到中心的大鼎中燃起的熊熊火光。
西都,这个历来多灾多难的地区有着写满痛苦回忆的史书。人们在大河旁建立城市,依靠河流的水源和便利的河流交通走向繁荣,但低洼的地势让水患的阴影挥之不去。
林牧直到现在都还对水患感到心有余悸。在那场带着毁灭气息的大雨中,她生怕秦御城和自己的家人被大水冲走,自己在这个世界彻底变成孤身一人。

主持修史仪式的自然是文官主事文芝,文芝站上中区的致君台,带领百官一起朝拜三足鼎,每个人都神情肃穆,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把这一段历史记载下去,留给后人评说。
站在新任西都主事的年轻人是续屋,他为人谦和且办事周密,西都主事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有潜力的年轻文官,希望他能够有朝一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所以现在就有意培养他。续屋很感激新任主事的知遇之恩,他总是很用心地办好自己应做的事,主事无比确认自己没有看错人。
二、史官
正式修史的工作有些艰苦。一些记录西都水患的书籍已经被反复无常的洪水吞没了,负责修史的文官们常常面临着资料不足的困境,于是,拜访当地的史官就变得非常必要。
林牧和湫子光刚好被分配到一起,两位年轻的文官确定了一个日期去拜访西都正史官——住在中区边缘的一位白发老人。
“林君,你是西都本地人吧?”湫子光率先打破了两个人的沉默局面。
“是的,其实,西都水患的时候,我就在我们现在住的中区。”林牧的脑海中不断闪过大雨的画面。
“我想知道,水患的那段时间,生活在中区这个高地之下的大多数人们是怎样存活下来的?”湫子光在这几天的观察中发现,西都这个地区被水患袭击时,达官贵人居住地中区不会受灾,而不幸生活在平地的人们就很危险了。
“后来过了几天,中区开放了,于是人们就在中区地面上支起了很多帐篷,这样我们才度过了难关。”林牧说。
“开放中区的确是最正确决定,不过我很好奇,原来的西都主事为什么在水患后就被革职了,林君是否知道些什么?”
林牧心想在官场言多必失,就摇了摇头,湫子光也没有追问下去。
白发苍苍的正史官好好款待了两位来自西都的年轻文官,引领着二人来到了装饰着古木和羽毛的双层书房,慢慢地回忆水患中的主要事件。
老人缓缓地说道:“开放中区可以说是水患中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西都人慢慢看到了希望,要是不开放中区,死伤人数不可想象。这真得感谢林牧还有现在在西都做事的续屋了,他们一同发动文谏促成了这件事。”林牧微微低头。
记录好以后,两人一起乘车返回。“没想到林君是传说中文谏的发起人,真是相见恨晚。我想要是我在当时的场景下,不一定有勇气去放弃自己的前途,为别人呐喊。”
“我只是,不能不管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是人之常情。”
“为私心的目的,达到了最有公心的结果也很好啊。林君在我想象中,本来是才华横溢又倨傲的人,没想到了解后这么谦虚。”湫子光笑道。
“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林牧回想起来,自己在经历秦御城离开的打击后,几乎不与人交往,担心自己给别人造成了一种误解。
“也许,但总比那些和蓝派同流合污的人强,我和你都不愿意成为蓝派的走狗,这也是文芝大人愿意和我们共事的原因之一吧。”湫子光发现自己和林牧有一些共鸣之处
“青君文宴复杂,以后的路也险象环生,我只是想专注做事而已。”林牧叹了口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