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读完,我才理解了为何一些阅读推广组织不喜欢亲近母语推广的课程范式。我也才明白为何Julie觉得书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读。
没错,这本书反对全班共读一本书;这本书反对各种读书测评;这本书觉得各种阅读策略都不如实际读一本书来的有效;这本书认为读书日志、报告等手段对于促进学生阅读并没有实际有效的作用;这本书认为孩子读任何书都有其价值,而且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读,不能强迫孩子读她不喜欢读的书。还有,课上留阅读时间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对于读书借书不要给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大部分理念,我很认同,而且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是呀,阅读课程是为了培养终身阅读者。阅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们读起来,让学生们从书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感。那些测试、那些记录,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让老师方便管理,或者说让老师来展示自己的“作用”。另外,跟孩子聊书的过程很重要,孩子需要对话,也需要一个长者的建议。在聊书的过程中,孩子有了更多的思考。深深的佩服米勒的探索,更加佩服她对阅读的热爱、对培养终身阅读者这个目标所做的努力和她对每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
但前提我们也看到了,作者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她热爱阅读、读书量相当大。孩子们读的书她几乎都读过。所以她能够知道每个孩子的情况,可以跟每一个孩子聊书。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老师能有几个?似乎,只有那些长期做儿童阅读推广、长期做儿童阅读课程的人才能做到?
我相信,只要适当引导,孩子们有这个潜力,每年读40本以及以上的图书。我也相信,当学生形成读书风气后,老师可以做深入的主题阅读,让孩子聊起来、谈起来,知道自己的不足。今年我设置的目标是30本,但其实不知不觉已经读了26本了,40读完不成问题。
可是,如果老师读的很少,但希望将阅读带给孩子。如果学生们还都是初级读者,甚至都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那么,当他只是塑造阅读的环境、只是鼓励孩子阅读,又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呢?也许,大多数孩子仍然对书望而却步。大部分老师对书的探索仍然停留在口头上:读书很重要。
译者说,中国的阅读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米勒老师的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使我们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先发国家走过的弯路,让孩子一开始就踏上阅读的正途。
是吗?好像不然呀。我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先来探索如何带着孩子读好一本书,然后才会思考,如何带着孩子更好的读书。事情的发展总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内生的动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当然,本书中有很多有价值、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作者也说,尽情偷走你觉得有用的好点子吧。
那些有用的点子、表格我直接偷走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