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这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国学”就象一个容器,谁都拿来用,装什么的都有。
我家的灶台上,装料酒的是用过的酱油瓶子,我经常分不清哪瓶是料酒,哪瓶是酱油。每次我媳妇都训斥我说,你不能闻闻啊。我也气不忿地说,你不能贴个标签啊。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明确地标注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呢?因为“国学”这个瓶子时尚啊。
那么“国学”这个瓶子是哪来的呢?
你可能想不到,居然是日货。
是的,“国学”是一个日语词汇。章太炎、梁启超等最初是在日本开的国学讲习班,顺手从日文里借用了这个词。
日本人为什么创造了“国学”这个词,因为要面对强大的中华文化,日本的一些民族主义者就要抬高本土的文化,提倡“和魂汉才”。
章梁为什么借用了“国学”这个词,因为应对强大的西方文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以,“国学”不是指中国的学问,而是指本国的学问。
章太炎先生著有《国学概论》,把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个部分。
梁启超先生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开出了一个国学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看看这份书单,汗就下来了。这哪是最低限度,最高限度好不好。这几本书,没有十年的功夫,读不下来。
从章梁鼓呼文化自信,迄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其间国学经历过两次断裂,一次是五四运动,一次是文革。于今又蔚然重生,如雨后春笋,可见国学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文革几乎砸烂了一切,人心变得空荡荡的。改革开放后,“钱”迅速填充了人心的空白。当钱不再是急迫的问题以后,人们感到了空虚,各种西方的思潮又涌了进来。然而我们的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于西方都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思想可以解渴,但不能回答我们中国人关于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我们的根潜藏在国学之中,是时候把祖传的东东拿出来看一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