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是成年人与孩子沟通的重要途径,父母和老师的语言内容、表达方式等,对孩子的行为甚至将来的心理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经过观察研究,总结出了会挫伤孩子积极性的话、激起孩子强烈反感的话,大致有以下六种类型。
唠叨型: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知道,家长仍唠唠叨叨地说个没完。这种唠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对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因此,家长越说,孩子越听不进去,甚至还会冲撞你。
揭丑型:对孩子的过错,有些父母喜欢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没完没了地数落,挫伤孩子希望谅解、宽恕的心情,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很可能走向父母愿望的反面。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甚至攻击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对孩子的刺激和伤害是相当大的,时间长了还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和自信,产生自卑感,直接影响孩子未来成才。
提审型:刚刚发现一些现象,便大惊小怪地对孩子进行审问,并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种草率的做法极易激起孩子抵触情绪。迁移型: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孩子身上,想当然地千叮咛万嘱咐。这明显与青少年富有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把孩子的情感推向对立面,造成孩子对家长的说教充耳不闻,甚至反唇相讥。
讽刺型:“这个都干不了,你还能干什么?”“你能考出好成绩,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类似这样的语言,因为刻薄会使孩子长期不忘,对父母教育的抗拒性也长期不能消失。
威胁型:“别插嘴,真不懂礼貌!”“你要再不听话,小心我打断你的腿!”这些命令威胁的话,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和极度反感,久而久之,会在他们心灵上烙下抵触、逆反的深深印痕。
以上六种类型,是不讲究和孩子说话艺术的家长们的“家常话”。你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就请先检讨一下自己平时的说话方式属于哪种类型?还是兼而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