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纸上试图写下我所记得的关于我妈的事,这页纸后来放在我新买的牛仔裤袋里染了蓝”
周耀辉:香港三大填词人之一,与林夕,黄伟文并称为香港的“金牌词人。但是看完《纸上染了蓝》之后才知道,他除了填词人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作家,并且在大陆已经出版过很多作品了。
而这本《纸上染了蓝》,用周耀辉的话说,是写自己妈的。
周耀辉写“回忆是某些过去的幽灵,非常脆弱”
前阵子,自己生病,跟所有人的关系都紧张了起来,尤其是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因为把自己生病的根源归因到了自己母亲身上,所以当时在看到这本书背后的封面上那段“你,了解自己的母亲吗?在母亲的角色之外,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突然,想到病中的自己对于母亲的疏离,所以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去理解自己母亲的。
结果是,这本书还是被搁置了两个月才打开,病中的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母亲,更无法去理解母亲这个角色,甚至于连别人的母亲都不可以…
周耀辉写“女人的眼泪,就是她的珠宝”
十月,好起来了,许是因为长假回家去陪伴了母亲的原因,开始了理解,开始看到,看到我妈除了妈这个角色之外,她作为一个女儿的样子,作为一个儿媳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妻子的样子。于是我开始去感受,感受除了我妈之外,她的每一个存在,于是我开始理解了,才有了勇气敢去打开一本关于母亲的书写。
然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作者在《纸上染了蓝》里,整个关于母亲的描写。首先,整本书,作者都是在用“妈”来称呼自己的母亲,并没有一次用到“母亲”这个词。我不知道这是香港的文化使然,还是作者本身跟妈妈之间的关系使然。
总之,我不得不承认的是,看到“妈”这个字的时候,那种从心底升起的温暖,将自己包裹起来,整个人都感觉温和起来。
周耀辉写“责怪,是他们表达哀伤的方式”
我依稀记得好像在某一些文章中看过对于“母亲”“父亲”这样的书写,但是说真的,记忆中读过的关于妈的好像除了冯唐,大陆的作家们,还真的是没有注意过呢。(也许这也是证明了自己的才疏学浅。)
我以前特意写过一些关于家人的文字,其中,没有写我妈的。但是想了好久,当时决定写的时候,还是用了“母亲”这样一个词。因为想了好久,我觉得母亲更显得对妈的敬仰,但是后来,不管是关于妈也好,还是母亲也好,文字我始终没有写完,一直到现在。
周耀辉写“我们意图用数字说明并彰显我们的生命,终究模糊”
也是在今年,突然间觉得“母亲”和“妈”这两个词,给我的意义不再相同了,她们不再一样的。
我自己突然感觉到,“母亲”其实对于我妈来说,是一个疏远的称呼,是可以显示出我们之间的距离的,也许是因为自己内心里对于很多妈干预的事情产生的抗拒,所以刻意的不去与她亲近。
然而她又是长辈,只能想一个很尊敬的称呼来显得自己还不是那么的忤逆,所以在生病的那段的时间里,母亲,在我身边,我却远远的当做视而不见,用一个清晰的称呼将妈所有的关怀都拒之门外。
周耀辉写“超越语言的一种认,或说,认命,不带无奈,有情”
后来有一天看到一篇推送,写的就是关于母亲的,我记得我写了大段的评论,始终用的是“妈”这个称呼。
后来仔细的回想,突然感觉,潜意识里,将前阵子的自己蒙蔽了,以为母亲会跟妈保持距离,从而改变一些什么,然而结果是,不但没有改变什么,反而让自己觉得好歉疚。
我想,我妈应该从来没有想到,怀抱中的我说出第一个字的时候,会在二十多年后的某一个用两个字将母女之间深深的链接给打断。就像有一次对着妈大呼小叫的时候,妈满脸的委屈和惊讶。
周耀辉写“从来没有真正的道别,只有真正的离开”
于是,在看到作者在开篇就使用“我妈”这样的称呼时,心里是暖的,他跟妈之间那种亲近也让身为读者的我有种共鸣产生。也许在某一种层面上,周耀辉对于妈的这些文字和回忆,在隐隐的展现着他的细腻,却也在不断的凸显的是妈的平淡。
作者在整书对于妈的回忆里,都没有任何一句是在讲述妈独自一人带着子女在香港生活的各种不易,即便是偶尔有提到,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轻抚过读者的心,仿佛是在说那种不易你们自行想象就可以。
周耀辉并没有刻意的为读者去营造出一种让人心生怜悯,感慨母爱之伟大无私的感觉。而就是那样平淡的娓娓道来,道来妈在世时候的点滴,哪怕只是那些碎片的记忆,也都是淡淡的,轻轻的。
隐约之间可以感受到一股思念,随着回忆的平淡,越来越强烈的一股思念。但是那思念却又不是痛彻的那种撕裂感,因为稍一不注意,那思念就会淡淡的远去了,仿佛是怕思念太过用力,会拉扯到那记忆一般。于是,就那么轻轻地抖动着记忆的纸张,慢慢的展开已经洇开了的蓝…
周耀辉写“开始的时候,早知会结束,不过,一如很多事情的结束,即便早知,也不显得容易”
作者淡淡的回忆着关于妈的种种,短小的篇幅,但字里行间却有种强烈而坚韧的情感在弥漫。他慢慢的用笔尖将妈的少年到迟暮回忆起来,夹杂着对妈的不解和心疼,用短短的几个词组,一个标点,书写出让人温暖哽咽的文字。
这本书虽是周耀辉写妈的,但是他也在不时的提到他爸。一个被他怨恨了很多年的爸爸。但是他每次写到爸时,也像写的妈一样,带着仿佛没有太多的情感,好像是在说起自己的某一个亲戚一样的平淡。也许这还是他们那一代香港人特有的一种方式?但这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爸妈始终都是割舍不下的。即便是有一个人已经先行离开了,但是他们曾经将你一起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在冥冥中有了一份割舍不了的情在,也是唯一的一份连接在。因为妈没了,所以联系爸,试着去解开自己心中多年的怨,也犹豫着不敢去碰,但事实也是更改不了的,不是吗?你还是他的儿子,他还是你爸!最后,他不还是寄信给你了吗?
周耀辉写“开始的时候,早知会结束,结束的时候,总想到开始”
在结尾,想到一段不知在哪儿看过的话,说我们就像一只风筝,飘飘扬扬的的飞舞着。爸妈的手中有无尽的线轴缠绕着,看不到,却可以感受得到。他们知道作为他们牵扯的那个你,是有多么的脆弱。即便是作为风筝的你,飞得再远,那份牵扯,从他们在你还是个未成形的小生命时,他们就已经做出的决定,之后的一辈子,他们都会牵扯着你。
或许是很深沉的,也或许是很浓郁的,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们终究会成为回忆。犹如你写在纸上,将纸放进新买的牛仔裤的兜里被浸染了的蓝色,那是一种回应,对于所有记忆和恩情的回想…
A Long Long Farewell:周耀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