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看一本美国作家约翰.伊佐写的书《人生没有后悔药》,这本书是作者为了探求人生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访问了很多年龄60岁以上的长者而整理的著作,非常值得一读。
其实和作者相同,我也有类似的想法,我想亲自听听很多老人,她们一生经历的故事,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特别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多倾听别人的故事,我们就能够更加多元的去看待这个世界,也能够更加清楚自己该怎么过。
我上学期在樊登读书会实习的时候,周一到周四上午书店人是特别少的,但有两个爷爷和一个奶奶,几乎每天都会过来,两个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老奶奶九十多岁了,我看着她们认认真真看书的背影,不由得心里一阵感慨,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她们这种终生学习的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去学习了。有一次和奶奶聊天,我同事问她是不是很喜欢读书,为什么每天都坚持来?奶奶回答说:到了我这个年纪,我自己的身体情况自己最了解,我时间不多了,甚至走路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但是我喜欢读书,从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就会看书,我想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体面的生活下去。听完奶奶的回答,我的眼角泛起了眼泪,可能对于正常人来说吃饭、走路这种日常活动,她要花费十倍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还要饱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她还是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奶奶是坚强的,也是伟大的!
生活就是由一天又一天构成的,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平凡,但每一天都非常重要。一段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是无数个幸福日子的积累。
也是从奶奶身上,我发现年长的长辈身上有太多的智慧,我应该向那些比我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人寻求智慧,而不该总是自认为从错误中学习,这才是获得智慧的首要方法。
萧伯纳写过:“青春是一件美妙之事,可惜浪费在了年轻人身上。”我认为他的意思是,人往往要经过大半辈子才知道人生该怎么活,等到我们知道何为真正重要的事物时,我们的时日往往也几乎到了尽头。
我也时常在想,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现在我还经历的太少,不足以给这个庞大的问题下定义,所以我会看书,从书中寻找答案,我想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智者,即便他们的肉体离开了,可他们的思想还永存人间。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乔治博士已年逾古稀,是退休的物理学教授。他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里教授了好几代年轻人,他说在教导成千上万名学生后注意到:遵从内心的学生,与不遵从内心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他说,有些学生在追寻其他人——也许是父母——的梦想,或者纯粹是走进了一个不符合其最真实自我的领域。那些学生总是很纠结。但其他那些“遵从内心的学生,尽管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总能战胜挑战。几年后,他会和许多学生见面,那些遵从了内心的学生仍然风生水起,而那些没有遵从内心的学生则似乎一辈子都在纠结。”
其实乔治博士给了我第一个答案:忠于自我,一个人若不能忠于自己,哪怕得到别人再多的认可,也始终无法快乐。幸福之路不在于决定要变得像谁一样,而在于决定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要试着成为别人,坚持做自己。
若要遵从内心、忠于自我,首先我们必须选择清醒地生活。清醒地生活是什么意思呢?苏格拉底说过,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换一种说法就是:要不断检视自己的生活,确保生活处于正轨,否则你极有可能过着别人的生活,这意味着你在临终时将意识到,你并没有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智慧意味着频繁反思,一而再、再而三地自问生活的前进方向是否正确,并不断进行调整,更加贴近自己想要过的那种生活。《原则》的作者也曾说:痛苦+反思=进步,陈果老师也说:反思自己时展示了勇气,而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调整生命的方向,我们才可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