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伪造圣训,便是假借穆圣的名义编造出来的话语或谎称穆圣的行为或默认的记载。也就是说,借圣人的名义编造的谎言[1]。
本来这种“圣训”,既然是伪造的,就不能算作圣训了,但出于对圣训的谨慎和负责,不敢轻意将它列为绝对的谎言,而是仍把它以圣训看待。由于鉴别圣训真伪的方法是依靠传述系统的可靠程度来辩别的,因而其结论是一种侧重性的估计[2],并非绝对的肯定,因常撒谎的人,不能排除他传述一段真圣训的可能。所以,这种圣训,虽然其中某一传述人曾有撒谎行为,仍按圣训对待。至于它有无法律效能则是另一问题。
对传述伪造圣训的有关规定:
圣训学家认为,要是识别出了某一段圣训的真伪,伪造圣训就不能传播,除非指明其中的伪造之处[3],并告示其危险性。伪造圣训绝对不能采用,它不产生任何法律效用。
伪造一段圣训的方法:
一般来说伪造圣训的方法有两种[4]:
(1)伪造者自己编一段话,再找一条可靠的传述系统,把二者联系起来,而后传给别人。
(2)找一段哲人名言,而后编一条传述系统,把二者联系起来,向人传播。
鉴别伪造圣训的方法:
为了鉴别一段圣训的真伪,圣训学家制定了相当细致的步骤,经多方面的考证后,才敢断定某段圣训的真伪。具体考证办法如下:
(1)依据伪造者自己的承认
如:艾布·阿斯曼·努哈本·艾比·麦尔燕承认,他借伊本·阿巴斯之口伪造了许多有关诵读《古兰经》某些章节之贵重的圣训,因他看到人们忙于哈奈飞派教法而疏远了《古兰经》[5]。
虽然伪造者已经承认自己伪造了某段圣训,但该圣训仍不能以绝对的谎言对待,因为据圣训学家认为,伪造者有撒谎的行为,其每句话都受到质疑,甚至于他对伪造圣训的承认都不能肯定是一句实话,因而不敢断然否决该圣训的正确性[6]。
(2)依据伪造者的变相承认
例如,伪造者自称从某一传述人那里听取了某段圣训,而当问及他本人的出生年月时,说出的时间却迟于传述人的归真时间。这样他等于承认了自己的伪造行为[7]。
(3)传述者曾是伪信士和叛教者
例如:在阿巴斯王朝马哈迪时代,处决了一个叫阿布都力·克利目·本·艾比·奥扎仪的叛教者。在处决前,他声称伪造了四千段圣训,他曾想让非法之事变为合法,让合法之事变为非法[8],以破坏伊斯兰原则。
(4)所传内容与《古兰经》的精神相违背,或与众传圣训的精神相违背
例如:相传有人说:“私生子不能入天堂”。这段“圣训”显然与《古兰经》的精神不符,《古兰经》说:“每个负担者不负别人的担”,意思是说,通奸的罪恶在于通奸者本身,与子女无干,所生子女是清白的,父母的罪恶不影响子女入天堂。
(5)与明确的理性原则相冲突[9]
例如:有人为了贬低沙裴尔教长,以抬高艾布·哈尼发教长的地位而伪造了一段圣训,说:艾哈默德·本·阿布顿拉传来说:奥拜顿拉·本·曼尔旦-从-艾奈斯从穆圣(愿主赐福之)说:我的教民中有一个叫穆罕默德·本·伊迪勒斯的人(指沙裴尔教长),他对我的教民的危害比恶魔更严重;另外,我教民中有一位叫艾布·哈尼发的人,他是我的教民的明灯[10]。
显然,这段所谓的圣训是伪造的,它与理性和事实不符合,因沙裴尔教长是穆斯林公认的与艾布·哈尼发一样的伟大法学家。
(6)时间上的差距
有人传说:“穆圣向海伯尔人制定了人头税,这事由赛尔德·本·麦阿孜作证,当时由穆阿威叶·本·苏福扬作记录”。据这段圣训来看,制定人头税时赛尔德和穆阿威叶似乎都在场,而其实并非如此。向海伯尔人制定人头税,是塔布克战役之后的事,那时,赛尔德早已去世,而穆阿威叶尚未入教。显然,这段“圣训”在时间上与历史事实不符。
另外,“伪造圣训”与理性不符之处还有,对一件微小的善行许以极大的报赏,或对一个极小错误告以严厉的刑法;或所传的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由很多人传下来才对,而实际却只有一个人传来了[11],说明这其中就有问题。
以上几种途径是识别一段圣训之真伪的标准。当然由此鉴别出来的伪造圣训只能是有伪造嫌疑的圣训而不被采用,并不必然断定它就是编造出来的谎言。鉴别工作是非常复杂而精细的,需要考证者具备渊博的知识,不可轻率地断定某一段圣训的真伪,因错误地将一段正确圣训定为伪圣训或相反的情况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必许万分谨慎。当然这种鉴别方法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某一圣训学家眼中的一段伪造圣训很可能在另一位圣训学家看来是正确的圣训。但既然有人否定这段圣训,它的价值就受到怀疑了,它的品级就低。
伪造圣训的动机有多种多样:
(1)为了取悦真主
即为了命人行好,止人作恶而假借圣人的名义伪造一些弃恶扬善的训言。其动机是好的:为了亲近真主,但其行为是恶劣的,假借圣人的名义撒了谎。这些人本身属于清廉之士,有美好的意念,殊不知其行为构成了严重的错误。麦西尔·本·阿布顿·染必是这种人的典型。他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修行者,由于他的去世,巴格达的集市关闭了一天。据著名圣训学家伊本·哈巴尼说:伊本·曼海迪说:我问麦西尔·本·阿布顿·染必:‘你从哪里听说了谁诵读什么什么,就有如此如此的报偿的圣训?’他说:‘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为了鼓励众人’[12]。即他为了鼓励人们多读《古兰经》而伪造了一些圣训。
(2)宣扬某一派的主张
有些人为了自己派别的利益,不惜假借圣人名义编造圣训,以谎称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地位。特别是在党派或教派斗争的时候,伪造现象犹为严重。如赫瓦利吉和什叶派为了各自的利益就伪造了许多圣训,以抬高自己派别的地位。例如有人伪造的一段圣训说:“阿里是人类的精华,对他怀疑的人便已叛离了正信。[13]” 显然,什叶派想用这一伪造的圣训把反对阿里的赫瓦利吉从穆斯林的队伍中清除出去。
(3)诽谤伊斯兰
外教人由于无法从外部公开诽谤伊斯兰,就钻入内部采取编造圣训的方法进行诋毁和破坏。穆罕默德·本·塞埃德·本·沙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由于叛教行为被处决了,他伪造的圣训中有一段说:“圣人说:我是万圣的封印,我以后再没有圣人来临,除非真主意欲”[14]。
这段“圣训”中最后一句话违背了伊斯兰的基本信条。因真主明确告示,穆圣为万圣之封印,他就是最后一位先知,在真主永恒的意志中就没有在他以后另派先知的意欲,真主不会违背自己的诺言。
(4)取悦权贵
有些信仰薄弱的人,投王宫贵族之好,假借圣人的名义骗取他们的欢心,以便捞取私利。如:海雅苏·本·伊布·沃海麦的故事。他有一次去见阿巴斯王朝国王麦赫迪,见他正在戏弄一只鸽子,便随口说出了一段话,称穆圣说:“不可举行比赛,除非用标枪、骆驼,或马,或者翅膀(指飞禽)”。他为了取悦麦赫迪在原来的圣训中加了最后一句“或翅膀”。这段圣训便成了伪造圣训。当时麦赫迪觉出了他的意图和行径,当面指出了他的丑恶作法,并把玩弄的鸽子都宰掉了[15]。
(5)谋求生机
民间说书的艺人,为了迎合听众的口胃,或为了吸引听众,编造一些神奇古怪的传说,蒙混圣训,骗取钱财。艾布·赛埃德·麦达仪尼[16]曾就是这样一位伪造圣训骗取钱财的艺人。
(6)图名求利
有些人为了图名利,便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这一目的。他们有时传一些任何人都不知道的善言,把它当作圣训来传播,以期抬高自己的声誉,标榜自己的知识[17]。他们玩弄圣训,标新立异,以引人注目,达到出名的目的。
历史上,穆斯林中的一个异端教派----- 砍拉米派曾主张可以伪造圣训,其前提是:目的在于弃恶扬善。他们甚至于还为此伪造了一段圣训,说穆圣说:谁以我的名义说谎,以把大众引入迷途者,让他在火狱中自备归宿。” 这样,就把他们旨在弃恶扬善不把“众人引入迷途”而伪造圣训的行径合法化了[18]。这段圣训的部分原是正确的,圣训的原文是“谁以我的名义说谎者,让他在火狱中自备归宿。” 而“把众人引入迷途”一句则是砍拉米派为了自己派别的立场而伪造的。因而整个圣训都成了伪造圣训。他们公开承认自己的伪造行为,说:我们为了穆圣的利益而伪造圣训,而决没有伤害他,并且认为,富有哲理的语言,或符合教义的话,可以追续给穆圣[19]。
实际上,伪造圣训的行为,不管其动机多么善良,都是非常恶劣的,它不仅假借穆圣的名义欺骗众人,而且,在教义中注进了本来不属于宗教的成份,以假乱真,严重危害了教义的纯洁性和教门的根基。有些学者把伪造圣训的行为定为叛教行为[20]。
伪造圣训的作法真可谓是一大异端行为,对伊斯兰教律教义极其有害。这种行为由来已久,据说从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愿主喜悦之)执政期开始,社会上逐渐传出了伪圣训。由于当时内部纷争,政治倾向不一,赫瓦利吉公然从穆斯林中分裂出去,什叶派逐步露出端倪,致使各派中某些人为了门户之见都不惜借用穆圣之名来伪造圣训,以巩固其政治主张[21]。 因此,支持派别的主张是伪造圣训的最初动机。后来。随着内外情况的越来越复杂,伪造圣训大量出现,在各个领域都几乎出现了伪造圣训。早期由于圣训没有全面收集和考证,真假圣训混合,在社会上流传,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很可能直到伟大的布哈里教长开始全面收集和考证圣训为止,伪造圣训的现象才有所收敛,后经一代又一代圣训收集家和考证家的不断努力,伪造现象才被完全杜绝。因此,圣训的编辑成册不仅挽救了伊斯兰的第二大法源,而且制止了异端邪说在教律教义中的繁殖。自从有了几大部公认的圣训集后,除早期伪造的圣训而外,新伪造的圣训因无立足之地而消失了。
故事一则:
据伊本·召宰传来,罕伯里教长和叶赫雅·本·默埃尼曾在一清真寺礼拜,拜后有一说书人站起来说:“罕伯里和叶赫雅·本·默埃尼给我传述说:阿布顿拉·拉宰格-从-穆尔默尔-从-格塔代-从-艾奈斯传来说:真主的使者(愿主赐福之)说:谁诵读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将从其中的每一个词造一个鸟,它的嘴是黄金的,羽毛是珊瑚制成的……”。那人滔滔不绝地在讲,而罕伯里教长同叶赫雅却面面相视。罕伯里教长问叶赫雅,“你传述了这段圣训吗?”他说:“指主发誓,我这是第一次听到。”说书人讲完他的故事,收了钱就坐下来了。叶赫雅用手示意那人过来。他来了,叶赫雅问:“那段圣训是你从哪里听到的”?他说:我是从罕伯里和叶赫雅那里听到的”。叶赫雅说:我就是叶赫雅,这是罕伯里,我们怎么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圣训?那人恼羞成怒,却反口相讥说:我常听说叶赫雅是个傻瓜,今天才得到了证实,难道除了你二位以外再没有罕伯里和叶赫雅·本·默埃尼了吗?我记录了十七位罕伯里和叶赫雅·本·默埃尼传述的圣训。叶赫雅还想和他争论,罕伯里教长却说让他去吧,那人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了[22]。
[1]参见〈传述者培训〉 1册274页,《思想精华注》77页。
[2]《思想精华注》77页。
[3]《简明圣训学》89页。
[4]《简明圣训学》89页,《思想精华注》81页。
[5]《简明圣训学》89。
[6]参见《思想精华注》77页。
[7]《简明圣训学》89页,〈传述者培训〉第 1册275页。
[8]《思想精华注》80页。
[9]伊本·召宰说:如果你们见到一段圣训违背理性、或违背经典明文,或违背根本原则,你就断定那是一段伪造圣训。参见《传述者培训》第 1册277页。
[10]参见 《传述者培训》第 1册278页。
[11]《传述者培训》第 1册276页。
[12]《简明圣训学》90页;《传述者培训》第 1册 283页。
[13]《简明圣训学》90页。
[14]同上;另见《传述者培训》第 1册 283页。
[15]参阅《传述者培训》第 1册 285----286页。
[16]同上。
[17]同上。
[18]《简明圣训学》91页,参见《传述者培训》第 1册 283页。
[19]《传述者培训》第 1册283页。
[20]同上。
[21]《圣训学与圣训学术语》286页。
[22]《圣训学与圣训学术语》288---289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