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茜茜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

爱情在战争的影响下显得更为神圣,本书以战争为背景,错落有致的铺陈了几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战争覆盖了一切,战争又催化了一切。《巨人的陨落》好像一个复古的标本瓶,刻画着令人激动的文学人物形象,流淌着一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大图景。

磅礴气势中点缀着温情脉脉,以小见大的手法让不同阶层的人相遇、冲突,真实人物和虚构形象互相交汇,显得波诡云谲又妙趣横生,描摹出一战时期壮烈激荡的历史画面。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暴动、萨拉热窝事件,东线战场,索姆河战役,真实历史事件恰如其分的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产生了莫名的崇拜。
一战的硝烟中,威尔士的小矿工、贫困的俄国兄弟、上流社会的英伦伯爵、潇洒俊朗的德国外交官、底层挣扎的劳动人民,从危机四伏的煤矿世界到流光溢彩的贵族宫殿。五个人的爱情主线层叠而出:矿工比利迷上了有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米尔德里德;哥哥格雷爱上了美丽性感的卡捷琳娜,可是她已经怀上了弟弟列夫的孩子。灾难一步步逼近,我们也品位到了爱情的另一种滋味。当国仇家恨袭来,爱情显得独具魅力,战火中的爱情包含了青春、幻想、离别、誓言、成长,爱情的最大阻碍不是阶级信仰,最可怕的是动乱岁月中的惊慌和分秒犹豫带来的死亡。

艾瑟尔,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大半个阿伯罗温的少年都追求过她,她也拒绝了大半个阿伯罗温的少年,她也有了一个绰号“留不住的艾瑟尔”,聪慧的她很快在主人面前崭露头角,成为菲次追逐的对象。

炽热的爱意使人盲目,爱上菲次其实爱上了自己的幻想,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灰姑娘不期盼白马王子的吻呢?怀上孩子之后,伯爵的无情冷酷令她决意自行打造往后的生活,独自一人抚养着她和伯爵的私生子,迫于生计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大着肚子还要在缝纫机前踩着脚踏板。战争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世俗对未婚妈妈的偏见和难以启齿的隐情,她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不管降落到哪里,都能生长。她和茉黛共同为《军人之妻》工作,将战争的后方与前线连接起来,为了妇女能够获得选举权东奔西走积极呼吁,这不仅仅是勇气,这是一种英雄品格。
伦敦的破旧小屋记载着她的美丽与哀愁,艾瑟尔经常回忆起与菲次伯爵在长廊里的意乱情迷,有一点可爱,也有一点愚蠢。生活历练中艾瑟尔始终明白孤独比拥抱真实,她要的是灵魂伴侣,不是所谓的阶层。
茉黛和沃尔特的组合绝对是才子佳人,绝对是金童玉女,若不打仗的话。
茉黛,充满人道主义和自由精神,她和沃尔特的爱情最艰辛也最纯粹。二十三岁的时候他们在俱乐部中重逢,十多年前青梅竹马,再见依然两小无猜。跨越国家、信仰、政治和主义,在英德国开战那天他们秘密的结婚了。
气质过人的茉黛迷倒众生无数,但她的女权思想也吓跑了追随者。沃尔特是不是战死了?沃尔特是不是已经与德国女孩结婚吗?巨大的孤独感随时都能将人的意志吞噬,但爱的坚贞带来灵的默契,爱的力量为她构筑了一个小而美的世界。生活夹杂着情欲和战火的风暴,茉黛于隐忍痛苦中守护着永不磨灭的希望。沃尔特在钱包里装了一张茉黛的简报,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他拿出那张泛黄的照片,好像能够看到天荒地老。满天星空,一个灵魂正被另一个灵魂渴望着。从1914年到1919年他们只见过两次,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写信、相见,读到这里不免令人唏嘘。
苦难中的女性有一股动人的色彩,为了和心上人厮守终身,她离开了奢侈豪华的生活,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和朋友,迫于生计晚上要去夜总会弹钢琴,应对各种各样的骚扰,在凄冷的大街上排队买面包。尽管如此她依然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爱情。爱情可以慰藉孤独,爱情需要灵魂的交流。
平凡如她,可能她的故事根本不算故事。
战争题材的小说里总有个楚楚动人惹人怜爱的姑娘。面对苦难女人比男人更坚韧。叶卡捷琳娜,年轻时不懂爱情,但是在动乱的岁月中她寻找到了爱情的真谛。苦难激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经历生死考验之后她学会了相濡以沫。虽然在叶卡捷琳娜的篇幅上着墨不多,可是我依然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洪流,也很庆幸她可以走出爱情的泥沼。
生命的苦痛和悲哀那么多,对有些女孩来说爱是魔法,爱被书写进身体的内里,这样即便在黑夜也能沐浴爱人的阳光。战争结束了,而她们的人生战斗才刚刚开始。我们乘着肯福斯特的时空穿梭机回顾了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时光,作者将战乱硝烟融入到温柔爱意之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人们在绵薄的历史页面上踽踽独行,女人的力量在战火中复活。战火纷飞中,她们经受着考验和洗礼,完成了对信仰和爱情的最高解读。
无论和平还是战争,生活对于女人而言,都是一场战争。“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那是因为在世界成就她们之前,她们先成就了自己。
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