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海故事写作时代周刊读书
诗的国|王夫之《诗广传》论关雎(下)

诗的国|王夫之《诗广传》论关雎(下)

作者: 如是秋山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22:52 被阅读56次

《诗广传•论关雎(上)》

怨之不恤,以旁流于乐,迁心移性而不自知。

内心的怨恨得不到疏解,并以行邪道为乐,这样的话,心性即便堕落也不自知。

周衰道弛,人无白情,而其诗曰: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年复一年,日渐衰老,离大道也越来越远,心性论压抑,麻木不仁,就如同诗经上说:难道我就不想你,只是怕你犹豫不决,不敢和我私奔。只有想法,没有行动,想法烂在自己的肚子里。

上下相匿以不白之情。而人莫自白也。

人与人之间,没有真实的沟通,心思都隔了一层,都不像对方吐露真情,人与人之间就如同一座座孤单。而人也渐渐不能认识自己,不敢真诚面对自己。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这句是引用《楚辞•少司命》里的句子。秋天的兰草和细叶芎藭,遍布在堂下的庭院之中。嫩绿叶子夹着洁白小花,喷喷的香气扑向面孔。人们自有他们的好儿好女,你为什么那样地忧心忡忡。

愁苦者,伤之谓也;淫者,伤之报也。

那些忧心的人啊,就是内心充满了悲哀。过度的忧虑,就是内心过于悲哀的结果啊。

伤而报,舍其自有之美子,而谓他人父、谓他人昆,伤而不报,取其自有之美子,而视为愁苦之渊薮,而佛老进矣。

内心悲哀而总是忧心忡忡,就是舍弃了内心的所拥有的德性,总是向外在追寻。内心哀伤而不忧心忡忡,因为内在拥有美好的德性,而能涵融之,探究愁苦的根源,也是庸人自扰。如此,人生就有了超越。

性无不通,情无不顺,文无不章,白情以其文,而质之鬼神,告之宾客,诏之乡人,无吝无惭而节文固已具矣。故曰关雎者,王化之基,圣人之为天下基,未有不以忠基者也。

天性没有不畅通的,真情也没法被阻隔,修辞和礼乐都是堂堂正正的。以堂堂正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内心向鬼神承诺,并向身边的亲友师长宣告,用周边人都知道,正大光明,有礼有节,这不是很完备吗!所以,关雎是夫妇之道,君王治理天下的根基。圣人以夫妇之道为平天下的根基,所以对夫妇之道是极为重视的。

相关文章

  • 诗的国|王夫之《诗广传》论关雎(下)

    《诗广传•论关雎(上)》 怨之不恤,以旁流于乐,迁心移性而不自知。 内心的怨恨得不到疏解,并以行邪道为乐,这样的话...

  • 船山遗书

    古籍名《船山遗书》 (清)王夫之撰 王夫之 1619-1692 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

  • 诗的国·诗广传•论关雎(上)圣人之以自白而白天下也

    《诗广传•论关雎(上)》 夏尚忠,忠以用性;殷尚质,质以用才;周尚文,文以用情。 夏商周三代,三朝都有自己的特色。...

  •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以《关雎》教学为例赏析诗教之魅力 何谓诗教?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 王船山诗广传•论关雎|不言而化成天下

    圣人有独至,不言而化成天下。 有独至,就是对天道人心的领悟。不言,就是不用言语,不刻意去教化他人。化成天下,对天下...

  • 一七令•风

    作者/申健 风。 儒雅,清濛。 诗画里,小词中。 论以言道,赋宜兴雄。 载天良厚德,传帝慧民衷。 深集自然博阔,广...

  • 中国的女性美/闲说《论语》八佾篇51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古代研读《关雎》这首诗的学者,多数认为“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其妃太姒,诗...

  • 为诗着迷:读《关雎》

    《周南·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诗。 全诗五章,渐次递进: 周南·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 诗评读悟——辛丑诗草之四十九

    66、采桑子· 步韵高主编《柳下偶得》,读《国琴评诗》有感 文/朱振林 诗评琴奏音清越,论涉西东。语暖三东,...

  • (319)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

    《关雎》教学设计 鸭池口中学 安红涛 设计思想: 《关雎》诗是《诗经》的开篇诗歌,其地位不同一般。赋比兴诗《诗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的国|王夫之《诗广传》论关雎(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ba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