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看到几位师兄师姐聊到了抑郁症的问题。其中一位刚刚入群的姐妹为了家人备受煎熬。
我也是有一定体会的。一种心如刀割的体会。
我想大声说:抑郁不是什么症患者,她就是一种情绪,一种心情,一种感受,一种与自己的相处模式。
好好接纳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我可以骄傲的像小强,胆小的像小兔,懒得像小猪,笨得像小熊。我就是这么可爱。
当自己把自己逼到悬崖绝壁,理想中完美的自己,现实中不堪的自己。绝望,抗拒,无法面对。其实自己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一无是处。一种竭尽全力后的绝望,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哀,一种天堂到地狱溃败。
心理防线崩溃,一次次自我伤害自我攻击。
曾经的一段日子,我和妻子度日如年,欲哭无泪。
感谢那段日子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
赖老师,河北初二女,竹签小陆,丁丁豆……
王老师,马哥嫂子,大夫,老师,马院长
那时我们最渴望的就是让孩子敞开心门,让我们走进去。陪他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对。
我们莫名其妙,我们猝不及防,我们晴空霹雳。
开始我们迷茫,我们焦躁,我们绝望
慢慢我们接受,我们反思,我们寻求帮助。
当孩子长时间沉睡,我们说,孩子的神经需要放松,孩子累了,孩子需要睡眠。
当孩子情绪失控,砸东西,打人。我们说,孩子的情绪需要发泄 ,老憋着会出问题,不冲我们发火冲谁啊。
当孩子提出许多要求,我们心想 ,孩子有想法,尽可能满足,让他感觉好一点,心情舒畅了,心思打开了 ,就走出来了。
当孩子提出要出去旅游,我们特别高兴,孩子想出去玩了,愿意出门,愿意散心,太好了。
当孩子每天不愿意起床,抗拒学校,我们深深的理解他。他很痛苦。
当孩子考试前请假一周,我们知道他特别想考一个好成绩。证明自己。
当孩子去军训,我们选择相信孩子,慢慢放手。
当孩子去北京时,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放他去闯。
今天,看到孩子脸上的笑颜,球场的风采,关心的话语。
我多么想抱抱他。
当然,他现在也有赖床,也有手机控,也有迟到旷课。
这些重要吗?
我要的是一个敢于做自己,爱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
每个人都可以短期追求完美,做最好的自己,
可是,如果他心里不快乐,不认同,不自愿,
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他的行为与信念相反,他的灵魂和肉体分离,他的感官与思维混乱,
两年前,华山之上,高考少年一句“吾去也,莫寻骸”,思虑良久,一跃而下。那是一种怎样的决绝,怎样的生无可恋,怎样的痛入骨髓。
他去了,也许他就已经感觉不到心灵的自由,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这样做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前几日,上海17岁少年,长江大桥的一跃而下,活生生撕裂了一位母亲。
他要自由,他要理解,他要认同。如果没有,请尊重。这是他对自己尊严的最后一次抗争。
爱自己的表现就是放任自己做自己,爱别人就是放手别人做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