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
现在,简单是一件幸福的事。

小到一瞬间的开心,也可以幸福;爱笑的2B,也会让聪明人羡慕;满足孩子最强烈的渴望,会快乐;看到别人温暖的举动,莫名感动;完成一份任务或作品,心满意足;受助和帮助,传递薪火善悯之心;离开前完成遗愿清单,不会抱憾;……
幸福有千万种。但也许没注意,幸福很脆弱。幸福并不常有,那短暂仅有的幸福也怕被打扰。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心理认知和承受能力也会不同。我们往往拥有可以为别人创造幸福的能力,却总是很少激发给自己产生幸福的潜质。
故事(一)
念大学时,好友给我讲过一个关于食堂的故事。在食堂就餐,他习惯每顿有三四个小菜,偶尔加个鸡腿,而周围同学基本是两个标准小菜或简单吃碗面条。每当碰巧一桌,总有人习惯性说——“你好有钱哦,吃这么好”。
刚开始好友还会礼貌性回复。久而久之,烦躁的就餐心情让他难受,时而感到郁闷,这已经影响到他的生活。于是不再顾及脸面,怼回去:“吃是我的自由,也没有花你的钱,你没有权利说三道四,要是看不惯就到其他桌去吃”,甚至因此和同学吵过架。
最后,他更喜欢一个人就餐。其实,很多同学的经济条件并不比他差,甚至更好。因为地域文化不同影响了对餐食的要求,只是很多人惊讶别人的生活高于自己罢了。
故事(二)
朋友N,人很热心。但朋友们约会聚餐总自发性地躲着他——太喜欢和别人分享他的“想法”。
别人提着蛋糕碰巧遇到N,无奈就顺嘴说了句“一起过去吧”。在办公室里,大家各自分得一块蛋糕吃,气氛温馨。“这全是人造奶油。要是我(过生日)就多搞水果,不然有点腻”。当N说完这句话,生日主角有些难堪,尬笑应付。散场后,他跟我们抱怨,总觉得今晚有些不完美。
大家都很欣赏N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但结果是影响到大家的好心情。站在自己的角度,关心就变成了干预。
故事(三)
堂弟初中期末考,数学满分,想以此向婶婶要点零花钱。婶婶答应了,从卧室里拿出张崭新的一百元作为奖励,恰巧叔叔回来看到。得知缘由后说,“读书是他自己的事,又不是我们求他读”,叫婶婶把钱赶紧收起来,不能惯着他。堂弟回到卧室,沉默了好半天。直到今天,他都无法忘怀那份无法诉出的失落和难过。
打扰别人的幸福,本质上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每个人的世界观不相同,对世界的评判标准就不一样,差异对比只是满足了自己小小的高贵感。
打扰别人的幸福,就是提醒别人的苦难。无论是否无意,你都极有可能掠夺了快乐,也失去了人心。总不能轻易去改变一个人,这最终会让社会来买单而付出相应代价。你眼里的小事,在别人看来可能事关重要。你无心的一句话,就可能把别人的倍加珍惜变成了分文不值亦或讽刺,换位思考又有何感想呢?
听过一句话,“宁愿做个开心的2B”。你若真善良,就该怀着祝福的心态看着别人开心。虽然没有绝对的平等,但也没有谁比谁高人一等。没有人有权利剥夺别人的幸福,没有人有义务接受别人的负能量。

当然,不打扰也不等于冷漠,不是一刀切似的置之不理。生活中很需要关爱和包容,但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确实有问题了,可以引导对方往更好的发向。而不是留下莫名其妙一句“你好有钱哦”就拍屁股走人,让对方来收拾你造成的事故现场。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幸福的过程。人生短暂,放过别人,约束自己。我们总是记不起有过多少幸福,幸福来之不易,冷暖自知。不打扰别人的幸福,嘴下留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功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