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二本:《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
阅读p35~p67,读完第二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原创读书分享第十二天(2019.2.5)
或许是因为自己一线教师的角色,阅读郝老师的这本书总是有一种和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者聊天的感觉。好的文字就是这样吧。用心经历凝练出来的阅历不高深莫测,用心经营咂摸出来的智慧不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即。我阅读着这一页页的文字,相见恨晚,觉得这于我来说,何尝不是新年最好的礼物呢?感恩。
在这个章节中,郝老师貌似对新入职的老师给建议,给实习老师建议,但实际上对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说,都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初登讲台的教师必备的六种意识,如何上好一节课,怎样反思学生,怎样反思自己,如何让知识“活”起来。
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认为,作为教师,要胸中有书,眼里有人。我理解的“人”,不仅有同事,还有自己的学生。怎样做到在自己的课堂上,自己的眼里有学生呢?郝老师认为,抓住课堂的灵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是指挥官,她非常明确:自己教什么、怎样教、教得如何。对文本,对学生,对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了然于心。因为自己是指挥官,就会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不会抱怨学生不配合自己,而是反思,自己该如何更好的配合学生的学。
当今课堂出现的问题很多,郝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一些共性且根本的问题:比如,课堂管理散漫,比如貌似浪漫但却无限的课堂……
这让我想到叶澜老师说的,一个老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之所以很多教师的眼里没有学生,是因为没有去深入理解教材,理解文本,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就不能有清晰的把握,当教师的头脑里,知识是乱的,学生自然是不清楚的。此外,教师对学科知识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依然也不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学生身上。
所以,课堂出现问题,自己所带的班级成绩出现问题,问题大部分不在学生,而在于“自己”。自己才是这间教师手握方向盘的人。不能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问题的所在,无论教书多久,除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我们别无所获。
如何让知识活起来?之前自己也曾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为没有引领,因为自我的反思和体悟并不够,所以,感觉对自己的课堂提高并不大。看到郝老师的这一封信,彻悟。所学的知识并不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的问题中去,“记了几个貌似深刻的词语或在理论范围内自圆其说。”
“知识不是作为被识记的对象而是作为“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检验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如何运用知识)。郝老师对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中的概念~“知识与智慧”、“教育的节奏”、“浪漫——精确——综合”进行梳理并反思知识。“浪漫阶段,兴趣或好奇心占主导地位;精确阶段的关键是知识的精确。综合阶段的本质是:脱离那种被训练的比较被动的状态,进入到积极主动运用知识的自由状态。”我反观自己的课堂,我对文本的把控,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充分,对一节课的重难点是否清晰;我能否让学生对所学文本有充分浪漫的感受,用各种方式;我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对文本中最本真的知识是否精准,精确,学生是否学懂学会?我是否还能在课堂上把她们带到第一遍没有读出来,第二遍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东西,我是否促进她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成长的思索……
身为师者不容易。不易在你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获得智慧~“对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养成习惯去积极利用已经透彻理解的原理,才是真正地拥有智慧。”这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师者大量的阅读,细致的啃读,有原则的阅读,身体力行的实践,这需要毅力,决心,还有耐心……
新年,前方路途慢慢,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可以在一场又一场思维的盛宴里,成长为“我之为我”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