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并不是第一次听马玲老师讲述那个女孩儿的故事,可是这一次又有了新的感受。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儿呢?
七八岁时,她有了一个小弟弟。爸爸妈妈忙于生意,就把她送到亲戚家。
上六年级时,她成为一个让老师最为头痛的孩子。开始,是说脏话,后来,是和同学发生冲突,然后是默默无语昏昏欲睡,之后忽然成为了一个流着鼻涕、常常尿床、闻其他女生的头发甚至舔人家的头发的“脏”孩子。
也许,这首诗就是这个女孩子的心声。
当我还是个孩子,
我只躲在草场的角落,
自己做自己的玩伴。
我不喜欢娃娃,
我不喜欢游戏,
动物们在我看来也不友好,
鸟儿甚至也飞走了。
如果有人找我,
我会躲在树后,
然后大声地叫:“我是个孤儿!”
这一切都是表象。
马玲老师这样讲道:“她要的,不是更多的惩罚,也不是更多的宽容,而是真正的理解,以及因理解而来的拯救。在问‘怎么办’之前,一定要先问清‘为什么’或者‘怎么啦’。”
那么,这个女孩儿的这些很不可爱的行为,源于什么?
显然,是源于爱的匮乏。
她在努力地寻求关注,爱的关注,用一个孩子的逻辑。
爸爸妈妈不够爱我,也许是因为我不是一个男孩儿吧?那么,如果我像一个男孩子那样去表现呢?
当我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医院,会给我好吃的,会轻声跟我讲话,会陪我。那么,如果我总是生病呢?
弟弟流鼻涕、尿床不会被爸爸妈妈呵斥,反而会得到呵护……我小的时候,妈妈不也曾把我搂在怀里闻我的头发的香味儿吗?那么,如果我变回小宝宝呢?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而不可爱的孩子啊,她的“可恨”又怎么能说是她的错?
多年以前,我代表学校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一次演讲比赛。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演讲的题目——“虽路远无轻,愿永不停步”。其实,那篇演讲稿所选取的我的同事的故事,并不是我所认为“最好的”。实话实说,那几位老师非常可敬,但是我并不赞同如在病床上批改试卷、拔下针头溜出医院去上课等行为。
而在今天,我再次回想那些故事,忽然有了不同的理解。
如,一位美术老师对一个女孩子的帮助。这位老师真的很优秀,她真的很爱孩子。
那个女孩子同上文所讲的女孩儿很相像,也是不讲卫生,尤其是不肯洗头发,显然同父母疏于照顾有关。
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在上美术课时,请这位女孩子当模特。而在上课之前,老师说服了她,带着她到理发店去洗了头发。上课时呢,老师请女孩子站到讲台上,请她抬起头来面对全班同学,赞美她的美,启发大家思考,如果把她画下来,如果为她设计新发型,会是怎样?
我想象着那个画面,打心眼里感动。
然而,美术课之后,这个女孩儿真的能够从此仿佛换了一个人吗?真的能够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我们的老师,在尽可能地抓住每一个机会去点亮生命。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所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尤其是在没有真正看到本质的前提下,我们的努力更难尽如人愿。
这个女孩子的问题,不是洗头发,而是需要爱,这种爱的表现不是鼓励,而是理解。
教师,必须拥有爱,也必须专业——必须在教学上专业,更需要在教育上专业。
走过了很多学校,也见到了很多老师,发现就读书这件事而言,现状不容乐观。
读书,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啊。
想想我自己的近二十年教师生涯,,在专业阅读方面不也是相当苍白吗?
前段时间,魏智渊校长在全人之美教师联盟微信群用五个晚上领读了《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令大家受益匪浅。
寒假即将来到,魏校长又写了一篇《寒假了,作为老师,读什么书?怎么读?》
推荐给你,或有启发。
爱,只是教育的起点。
愿我们读懂孩子,读懂教育,以日以年,且行且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