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三届北京赴延知青:蹉跎岁月,青春无悔

老三届北京赴延知青:蹉跎岁月,青春无悔

作者: 芳华人物志 | 来源:发表于2020-12-06 20:41 被阅读0次

知青,可以说:古往没有过,今后不再有。

优秀的传统品质和艰苦的时代背景,让他们格外能吃苦耐劳,格外能勤奋工作,也格外地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成为了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

我们今天采访的是一位去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王叔叔。

王叔叔今年70岁了,回想起来50多年的青葱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1969年的冬天,王叔叔刚刚18岁,是第一批到陕西延安插队的知青。

当年王叔叔和他的同学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奉献,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记忆。

按照北京知青赴延插队办公室的分配,王叔叔被分配到陕西延安宜君县高楼坬公社刘家河大队。

同时分配到这里的一共有8个女同学、5个男同学。大家分别来自北京崇文区的五六个中学。

去之前同学们满怀激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到那里一下车,大伙儿就傻眼了。

前往知青点的火车只能到铜川市,下了火车坐70多公里路的汽车,还要再走4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刘家河大队。

在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里,眼前是苍茫茫的深山。王叔叔和同学们一行从早上一直走到天黑,将近晚上八点才到达生产队。

有的女同学年纪尚小,没有出过远门,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忍不住哭出声来。

男同学们反而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到了知青点,当地淳朴热情的贫下中农为同学们熬上了一大锅苞米糁粥,大家就着咸菜,吃到了第一顿贫下中农做给北京知青的饭。

那段岁月,既艰苦又难忘。

男生住在仓库里,屋里冒着嗖嗖的冷风,夜里穿着棉衣睡觉,还能看到房顶上的缝隙,女生住在窑洞里。

白天男生被贫下中农带着上山砍柴,女生扒玉米,同学们分别向贫下中农学习;晚上就一起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转眼到了春节,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在外地过年,被分配到附近村儿里的知青为了找同学叙旧,走了80里山路来“串门”凑热闹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候很多同学都想起了远在北京的父母家人。但他们的身上已经没有钱了,只好从大山里跑出去,冒险扒火车回家。

开春后,知青们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各种农活,体验农活的艰辛。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王叔叔和两位贫下中农去几十里外的粮站。赶着牛车拉着粮食,回来时,从一个陡坡下来车突然翻了,王叔叔的腿被压在下面,意外负伤。

那个年代的人医疗知识单薄,更不要说山村里的农民,当时大家都没有太在意,甚至用了最简单的土办法来解决——用白酒在受伤的地方来回搓揉。

就这么躺了十多天后,王叔叔的伤势越发严重,腿已经发黑发紫。幸好在一起的知青电报通知了王叔叔的父亲,老人家急忙从北京赶到陕西。王叔叔是这些知青里第一个受伤的知识青年,王叔叔父亲的到来,才惊动了领导。

根据县里的安排,贫下中农用驴车把王叔叔拉到了县医院,拍了片子,结果是粉碎性骨折。然后,送到了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检查之后,医生建议做截肢手术。

听到这个消息,夜里,王叔叔从医院的三楼拖着受伤的腿,爬到了一楼。因为年轻,他不想截肢,还没爬出医院,就被医生发现了,又送回了病房。

主治医师经过再三的考虑,和各方面的意见,把截肢手术改成了骨牵引手术。

就这样,王叔叔在病床上躺了八个月。

王叔叔都想着要尽快好起来,一方面觉得大小伙子整天躺在床上丢人,一方面是因为国家为王叔叔免费治疗,还给他安排了每天两块钱的饭费。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高的待遇了。

出院后,王叔叔回北京养了两个月,又重新回到了插队的地方。

因为受了公伤,县革委会决定把王叔叔安排到南塔煤矿工作。

来到煤矿后,王叔叔受到了出身于老革命的领导们的照顾,分配到了政保股。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包括领导和所有的人都住在荆芭棚里。

来年春末,王叔叔参与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巨型标语,在山上的镶嵌工作。(是很多同志手提肩扛上万公斤的白石灰送上山)码上石头块撒上白灰,一笔一划完成的这八个巨型大字。

多少年来,每当从对面的山上看到这八个大字时,所有参与的人在心底,都会产生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由于王叔叔的文笔和普通话都很好,被领导调到了广播站,每天都负责全矿的广播工作。

一年后,矿上来了新人,王叔叔也想学门技术,所以主动申请调到了机修车间。到了机修车间后,王叔叔被分到车间当文书,直到一年后才开始学习修理汽车和其他机械。

转眼间,几年匆匆而过。

1974年国庆前夕,王叔叔和十几位同学参加国庆演出。文艺演出结束后,在场的北京同学觉得难得一聚,大家伙决定凑在一起好好庆祝一下,喝酒。

当时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没有什么好菜。50斤的白酒倒入盆中,一副猪头和猪下水,几根大白萝卜一锅炖,就着盐和辣椒面……十几位同学们,坐在舞台的地毯上,大家一起畅饮。

兴奋之余,白酒喝净,又有同学找来工业酒精兑着水畅饮。结果同学们都喝醉在舞台上,万幸发现及时,同学们都被送到了铜川和矿务局的各个医院。

住院的时候,王叔叔被检查工作的一位老领导看中,这位领导非常喜欢王叔叔。

10月5日,这位老领导带着王叔叔去铜川市区里的一家理发店,紧接着又被带到旁边的一个饭店,去吃了当地著名的美食——羊肉泡馍。王叔叔第一次吃到了这么香的陕西风味。

就在这年的春节,王叔叔遇到了他的夫人。

1976年4月5日,年仅49岁的丈母娘因脑干出血过世,百天之后,在老岳父的要求下,王叔叔和夫人交往的第三年,结婚了。

1976年9月9号,这一天王叔叔永远铭记。上午王叔叔和家人刚招待完亲朋好友。下午就听到了哀乐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

冬去春回,转眼又过了几年,1980年王叔叔回到了家乡北京,结束了十三年的知青生涯。

王叔叔告诉我们:

“延安是圣地,井冈山是摇篮。“

”我上山下乡是人生必须的经历和磨练,锻炼了我们“共和国这一代”。没有这个经历就没有完整的人生。”

“回首往事,可以说我的知青生活丰富多彩、波澜起伏;艰难困苦、玉成于琢;得失兼具、无怨无悔。”

如今,贫穷和苦难已成为了过去,陕北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叔叔已步入古稀之年,他无限怀念曾经奋斗过的岁月和那激情的年代,想念曾经的战友们。

再回首,一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起艰苦奋斗,锻炼自己的那些真实画面还历历在目。

知青生活虽有磨难,但王叔叔记得每一个帮助他的人,记得每一个感动的故事。

岁月,让许许多多像王叔叔一样的普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从下乡当知青,到回到自己家乡北京,有了工作,有了家庭,直到退休。每一段人生经历,对王叔叔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更是一个时代的馈赠与磨练。

知青,是中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笔。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活动,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也被那个年代所改变。

共和国的那一代,将他们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也成为他们的儿女和所有的青春后代们学习和缅怀的!

(注:芳华人物志独家采访,未经作者允许,谢绝转载。)

相关文章

  • 老三届北京赴延知青:蹉跎岁月,青春无悔

    知青,可以说:古往没有过,今后不再有。 优秀的传统品质和艰苦的时代背景,让他们格外能吃苦耐劳,格外能勤奋工作,也格...

  • 知青岁月

    刘奂琛是北京三中67届初中毕业生,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老三届”知青。知青意为知识青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称谓,...

  • 三线岁月连载二、华丰人

    我是在北大荒插队的老三届知青,1975年甘肃省国防工办把我们这一批约四十人的东北老三届知青从天水分配到了平凉各个军...

  • 三言两语:活着就好

    对50年前的知青下乡运动,当事的人们对此有两种评价:青春“无悔"或“有悔”。大凡后来事业有成者,把知青生活看...

  • 2018-10-24

    当年知青,响应号召,面朝黄土,汗洒三江,蹉跎岁月,青春闪亮,绵绵回忆,甜蜜时光 ,半世纪再聚,退休畅想,乡友同...

  • 老三届知青(原创)

    “老三届”知青 红尘磨难高昂头, 二目明亮志不休。 三生难忘再教育, ...

  • 2018-11-16

    我欲横刀赴战场,爱国铁肩男儿扛。流血断头浑不怕,无悔青春筑长城。

  • 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92/知青生活回忆1/申维希

    新三届知青生活回忆(一) 文/申维希 我们这批新三届的知青,比远离重庆到“通南巴”“云开万”落户的老三届知青要幸运...

  • 十八班大团聚花絮

    我挚爱的同学们:老三届五十年离校联谊会的召开,重新点燃了我们青春年华的激情。知青的火红岁月,在那希望的田野劳动中淬...

  • 流年苍桑 时光无言 ,心若不老 岁月无痕一西师附中老三届毕业五十

    流年苍桑 时光无言 ,心若不老 岁月无痕一一西师附中老三届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活动西师附中老三届知青联谊会 2018...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三届北京赴延知青:蹉跎岁月,青春无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ra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