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喜欢关注新闻频道,我这个平时不看电视的人也被动着接受一些国内外的新闻。
今天对其中的一则新闻感触颇深,说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带领澜沧县人民科技脱贫。他五年如一日,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进键”。聪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还把农民培养成电商,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农产品。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正如朱院士所言:“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无疑这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院士,“我年轻,我来干”。
可是想想我们许多行业尤其是事业编制的,一到评职称就要看论文,真心觉得累。难道没有论文,就不是一个好教师了,就当不成一个好医生了。
不可否认,我们需要科研人员撰写的论文,我们做实事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需要好的经验的推广。但不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去做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这不能作为平衡每一个人的硬性条件,貌似有些本末倒置。
教师的阵地在学校,在课堂了。认真备课,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事物,做一个受孩子喜欢的老师;有空看看专业书或者其他方面的书籍,做一个有学识的教师。医生的阵地在医院,在疾病,能够精心看好每一例疾病,善待每一位患者。个人认为,是否好老师、好医生跟会不会写论文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你有能力、愿意写自是另当别论。
我们是否应该像朱有勇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