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兰
早上起来,我开始琢磨:怎么用20%的时间去获取80%的知识?如何通过20%的阅读去推动80%的思考?
我拿《灵性孩子》这本书做了实践。我先是花费40分钟的时间快速翻阅了书的大概内容,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这本书给我哪些启发?
1.灵性是注重与内心信念里的“高层力量”(这些“高层力量”包括:上天、自然、精神、宇宙、创造者,或者我们认为的终极的爱(至善)、引领生命的力量等)对话。它是一种内心觉察,或者有与高层次的力量建立的联系。我们要以养育灵性孩子为导向,建立爱的场域和联结。因为灵性是整合身心健康、终生幸福的关键,是孩子面对逆境以及青春期挑战的关键因素。父母可以与孩子一同成长。
2.重视孩子的人生第一个十年:从出生起到12岁左右,孩子天生具有在联结的背景下从精神层面了解世界和自我的能力。父母要考虑“我可以给我的孩子提供什么有益于灵性发展的帮助?”以及挖掘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乐观等。
3.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及以后,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可靠内心指引的精神罗盘,多运用灵性语言拓宽孩子对神圣体验与启示的感知范围。因为青春期的情绪特点、敏感性和时常出现的叛逆说明孩子正在完成人生必需的步骤:个性化,父母需要点亮孩子的自性之光,找合适的时机和孩子进行灵魂对话。
第二,我要深究这本书的什么知识?
1.对灵性的好奇心和开放性如何引导孩子?
2.“无条件的爱、接纳和爱的指导”的灵性价值观如何调动?
3.对“在灵性上我是谁、如何设定方向、如何以灵性眼光看待内心深处的呼唤”等问题我要怎么解决?
4.对于书里提到的“与孩子灵性交流的工具:爱的场域、直觉、心灵感受、头脑觉知、内心罗盘、灵性罗盘、爱的文化与评判的比较、合而为一、同步、神圣、与灵魂联结”,我该如何运用……
这些都是我困惑并需要深究的知识。
第三,读完这本书之后,对照书里提到“养育灵性孩子”的7个方法,我做了3件事:
1.把方法记下来,每天反思。这7个方法分别是使用灵性语言的说话方式;用灵性经历分享;顺其自然地跟孩子进行爱的联结;邀请孩子共同参与冥想、家庭会议等活动;培育孩子与动物和大自然建立联系的能力;经营家庭这个爱的场域;为接受生活的启发而努力。
2.我找了一些有关身心灵成长的书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克里希那穆提《点亮自性之光》、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斯瓦米.拉玛《冥想》、伯特·海灵格,嘉碧丽·谭·荷佛《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理查德.巴雷特《灵魂对我说——激活灵性的实用指南》、肯·威尔伯《灵性的觉醒》。
3.试着用心察觉生活中的美好,丰富每天的“幸福时刻”。
前几天,我跟儿子第一次谈论了“死亡”话题,今早他醒来后问我“妈妈,你知道为什么人死了会变成幽灵吗?”
我说“死去的人想念人间的美好,想回到生前活着的地方守护所爱的人。他变成幽灵之后,身体是冰冷的,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有种说法:白天是人的世界,晚上是幽灵的世界,为了不相互打扰,上天给我们安排了白天和黑夜。你外婆虽然变成幽灵了,但爱的感觉活在了妈妈记忆中,外婆其实一直与我们同在的。”
儿子沉思了一会儿,把话题转移到他的梦想去了。
我拉着他走到阳台,说“有太阳真好,我觉得我每天早上都想把它照下来,生活在地球上真是享受!我看到你和弟弟一起刷牙,你们两个都在笑,做你们的妈妈我觉得太幸运了,我每天都为你们和你们对彼此的爱心存感激,谢谢你们!”
每个人都是由许多人塑造而成的,从而携带着独特而强大的能量。生命不易,灵性出发!
2020年7月1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