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绷起幕布,架好放映机,搭上胶卷……一部电影就开始放映了…… 台下观众或坐或站,骑在树杈间,坐在土墙上,蹲在房顶,趴在屋檐……
这就是我小时候看电影的场面。
我们村靠近大路,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电影放映也就比较频繁,场面也比较壮观。尤其冬季,农闲时节,也是电影放映季,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要用电影感谢乡邻的帮忙,有时候一晚上要放映三到五部电影,我们下晚自习后还可以看一两部,经常是最后一部的时候,台下就剩孩子了。那时候,盼着赶紧放假,就可以看个痛快……
至今都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上学经过文化舞台,有不少老人坐在向阳处晒太阳,我们坏坏滴指着老人数数,“一部,两部,三部……”老人们问数啥呢?我们大声回答:数电影里!老人听后反应过来,举起拐棍就要打…… 我们一哄而跑……
另外一个电影放映季是正月,大约过了初十就开始了,村里各个街道会搭起不少临时的简易“娘娘庙”,为了显示对神灵的虔诚,每个庙都要在正月十五前后专门给供奉的“神”们放一场电影……作为孩子的我们,有电影看就高兴,一晚上都跟着放映机走……
我当时特别喜欢看古装武侠片,尤其喜欢白衣飘飘的仗剑侠客……周星驰系列算是一个另类,虽然当时不知道他是周星驰。
初中后,开始流行录像放映,跟着两个哥哥看李小龙,看周润发,看李连杰,看张国荣,包括施瓦辛格……
记忆中最痛苦最深刻也是最后一次的露天电影,是上七年级的那年春节。我从正月初三下午开始生病,肚子疼……开始误诊为胃病,越吃药越疼,疼到在炕上滚的那种程度……我爱哭鼻子,但并不爱喊疼。在二哥讥笑我娇弱的时候,我妈带我去县里检查,结果是feng shi 【我实在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出在了胃里,不能吃药不能吃饭,开始只能输液,几天后可以喝粥,我当然就只能躺在床上 ,哪儿也去不了……可偏偏那年正月,二哥订婚,辣么多人来家里,辣么多人问我咋啦,最重要的是辣么多好吃的,我看都看不到,更不要说吃到…… 什么感觉,有人懂么?
这都不算痛苦,还有更痛苦的折磨在后面——
从初十到十六,每天晚上的电影都在我家巷口放映,听着外面的声情并茂、刀剑交错、枪炮轰鸣、悠扬动听……还有观众的哈哈大笑…… 我呢,可怜的我啊,被锁在家里,困在炕上,只能无奈静听……
之后还有没有看过露天电影,就没有记忆了……
只记得整个初中的周末,我都会在奶奶家睡,为的就是看电视看个过瘾,把每个频道都看到变成“雪花”【所有节目结束】
后来读专科,专门订阅了《电影与文学》杂志,感觉偏文学,都被当做小说读了。
工作后,看电影主要来自cctv-6,后来有了电脑,但却不知道看什么,还是受到cctv-6的指引,爱上了动漫片:芭比系列,宫崎骏系列,总动员系列,小鬼系列,纳尼亚传奇……
现在,注册了爱奇艺会员,往往没有目的,想起什么看什么……
这周书院开始阅读《看电影的艺术》,以“诗人的灵魂和科学家的智慧”欣赏电影,实现个人与光影世界的心灵沟通。这是这本书的目的。但我只希望可以分享电影带来的伤感和快乐即可。
昨晚的《无问西东》,第一次在影院观影找到看电影的感觉,泪水恣肆中,再次对生命思索,对自己真实。
对于民国风流,对于西南联大…… 一直心有敬畏!
最初是通过班主任那里借的一本书——《清华名流》,知道了清华四大导师,知道了清华的校长…… 吸引我的不只是他们的学术造诣,而是他们为学的态度,纯粹真诚……
影片故事结束后,我没有起身,一直等到屏幕暗下去才起身。一部电影的诞生,需要多少台前幕后人的付出……我想我有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昨晚更是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我们看到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后面镜头的带给我们的冲击丝毫不逊于故事的冲击……
清华百年,中国百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人…… 该怎样对待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