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被誉为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去世前会见过21位国家领袖,其中包括4位美国总统。本书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奥巴马、克林顿、普京等世界级的领导人都鼎力推荐阅读。
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俗气、浮夸的书名给骗了!很多年前我就是觉得这个书名太肤浅,一直没有读,现在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我们每个人这辈子都一定要读的书!
一、现代人的通病
经常恐惧和不安:现代社会,很多人饱受恐惧的折磨,恐惧未来、恐惧失业、恐惧无力养家,于是开始学会逃避,不断缩在自己的安全圈里,逃避与他人互相依赖和合作。
做什么都急:现在的人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也十分急切,每个人都想快速获得钱、豪宅、好车、吃喝玩乐,总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得到。
不停地抱怨:只要发现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去抱怨周围的环境:“如果我的老板不是一个傻叉那该多好”、“如果我的出身好点多好”、“如果我没有遗传爸爸的坏脾气多好”等等。
觉得绝望和无助:很多人觉得“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一个个学会了犬儒主义,开始消沉颓唐,不再对生活期待过高,从而不会再次对周围的人和事失望。
缺乏人生平衡:我们经常陷入在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不能自拔,把健康、家庭、品德等重要的事放在工作之后,舍本逐末。
没有团队精神:同学、同事甚至家人都被当作是竞争对手,我们认为这些人如果越成功,留给自己的机会就越少,表面上我们会为他们的成功喝彩,内心里却是羡慕嫉妒恨。
渴望理解:希望他人聆听、重视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影响别人。
易陷入冲突:当和外界产生分歧时,如和同事观点不一样,无法调和双方的矛盾,导致“双输”。
个人停滞不前:达到一定程度后,安于现状,也害怕走出舒适圈,易导致中年危机。
二、如何改变现状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日常生活中,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些自大、盲目确信,习惯将思想封闭在自己狭隘的阅历里,形成所谓的思维定式和三观,然后不假思索地提前下结论。
假设你现在在一个公交车上,这时上了一个男子和两个小孩,小孩们非常吵闹,一下打破了公车上的宁静,但是男子却无动于衷,没有去制止他们。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思维定式地认为:这两个小孩好吵,真没家教,这个男的也真是,也不知道管管!
有个人终于忍不住了,就生气地提醒那个男子管管小孩,实在吵得让人心烦。那个男的如梦初醒地回答说:“是啊,我是该管管他们,但是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过世可,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们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突然就不觉得这两个小孩吵了?是不是瞬间怒气全消?
这就是转变思维,打破你的思维定式,从内心改变对外界的看法,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自己,不再成为情绪的奴隶。
在普遍的社会观念里,我们下意识地崇尚金钱和美食(思维定式),觉得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于是我们就会成为它的奴隶,永远都觉得不满足。我们也崇尚身材、美貌及性感魅力(思维定式),于是你永远都在嫌弃自己的丑陋,随着年纪渐长,皱纹爬上脸庞,你的内心会受到长期的折磨。我们还崇尚权利和智慧(思维定式),于是,我们会感觉到软弱和恐惧,努力在别人严重树立智者的形象,你总觉得自己愚昧,然后随时有可能被别人揭穿。
我们会无意识地去接受社会上默认的观念,这也是一种最简单、快速适应社会的方式,正是上面这些崇尚,日复一日地形成了我们所谓的信仰,使我们无法察觉自己在干什么,始终处于一种不断的拥有和失去的痛苦之中。
但是,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头脑的主宰,独立于一切外在事物,可以驾驭恐惧、耻辱、挫败、渴望,那就表明,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思考,意识到什么是必要的,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实现内心的自由。
三、成年人如何排解厌烦倦怠?
我们工作久了之后,有时候内心会产生厌烦倦怠,觉得每天都是例行公事和遇到各种微小的挫折。
每天都是早晨挣扎着起床,去做那份所谓的白领工作。辛辛苦苦做了8个小时,甚至更多,精疲力尽,你只想吃顿好的然而,你最后只是放松了一两个小时,就得早早入睡,因为明天还要早起,还得重复一模一样的事情。
碰到周五的时候,你会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日光灯亮得可怕,充斥着足以扼杀灵魂的轻音乐,你想早点离开,却不得不推着毫无意义的推车,穿过同样推着小车、疲倦匆忙的人群,对着清单一一选购商品。
有时还会碰到行动缓慢的老人、精神恍惚的人以及多动的小孩,他们不时挡住过道,你不得不咬紧牙关,尽量礼貌地请求借过。
好不容易买完了东西,你还要去排长长、缓慢的队伍来买单。这真是让人抓狂,但你又不能把气撒到收银员身上,她也是因为工作而过度劳累,其工作内容的单调和无聊成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看着大多数一起排队的人,一个个瞪着无神的双眼,如行尸走肉,还有一些在队伍中大声讲电话的人,他们是多么的令人讨厌和无礼,随即想到自己,我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又饿又累,却不能回家吃口饭,歇口气,全是因为这帮人!
以上就是我们的日常,枯燥沉闷、细微琐碎,令人厌烦,也是我们下意识里对外界的体验感受。我们习惯于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上最真实、最重要的人物。在我们的经历中,世界要么是在前,要么是在后,总之就是以我为中心,都围着我转。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试着保持警醒与专注,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比如当我们开车被他人别过时,我们下意识肯定很生气,但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刚才超过我的那辆车可能是一位父亲载着生病的孩子,急匆匆地赶去医院,他比我还着急,实际上是我挡住了他的路。
又或者,排在我前面的人或许都跟我一样无聊和沮丧,甚至有些人的处境比我更艰辛、痛苦。
面对一个拥挤烦躁、缓慢耗时的购物场景,我们可以通过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将这个场景变得充满意义,又神圣无比,实现一种万物深层的和谐。
比如看到一个收银员不耐烦地对你摆臭脸,你下意识的反应肯定是很不爽,但如果你主动选择,去决定自己以另一种视角去看待这个臭脸,比如她可能因为照顾生病的家人三天三夜没合眼了,或者最近碰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等。
学会转变思维,你就会突然发现,你的心境一下子就变化了,你不再是情绪的奴隶,你可以掌控情绪了,你开始有意识地决定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
四、如果你的小孩不肯跟小朋友分享糖果,你该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也就是思维定式下,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对孩子说:“宝贝,把糖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
孩子拒绝。
我们第二步就会讲道理:“宝贝,如果你肯跟大家分享糖果,等下次你到他们家玩,他们也会给你分享的。”
孩子拒绝。
第三步,我们开始诱惑:“如果你肯分享你的糖果,我待会就给你买一大袋的糖果!”
孩子依然拒绝。
第四步,你忍无可忍,威胁他:“你再这样子,看我怎么罚你!”
孩子哭了,但还是拒绝。
最后,你使用强硬手段,把他手里的糖果抢过来,分给其他小朋友。
就这样,我们不仅没有教会孩子分享,还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这种结果,大多是因为我们好面子,过于在乎别人家长对自己的看法,导致忽视了孩子和亲子关系。我们一开始就认定自己是对的,孩子的做法是错的,孩子应该要学会分享。
但这恰恰体现出我们自己的不成熟,孩子还小,他要拥有后,才会付出,但是他这么小的年纪,哪来的拥有呢,又怎能理解分享呢?
但是,我们由于不成熟,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能或不愿意付出耐心和理解,于是希望他能付出一些东西。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只好借助自己的权威和身份来逼他就范。
这样反而会危害很大:比如我们以后会更加依赖外力来达到目的;孩子的成长受阻,独立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的发展受挫;亲子关系遭到破坏。结果就是,惧怕取代合作,双方都更加坚持己见,彼此防备。
可是,如果某天,我们的体型、力量、权威、职位、学历、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发生变化,甚至不存在了,我们该怎么办?
那么,如何打破思维定式,不用自己的权威、身份等外力来教育孩子?
教导孩子要因时而异。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在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
我们可以转念思考,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教育孩子,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自己对分享和成长的理解以及爱和养育的能力”,让孩子自行决定要不要分享糖果。
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充分的耐心让他们体会拥有的感觉,同时用足够的智慧告诉他们付出的价值,另外还要以身作则。一旦孩子体会到了真正拥有的感觉,自然会乐于与他人分享。
或许尝试过讲道理后,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做个有趣的游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旦孩子体会到了真正拥有的感觉,自然就会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糖果了。
五、实践案例
(1)若觉得快要失去理智了,那该怎么办
吸口氧气: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呼吸,有助于减轻自己身体对压力的反应。把你的舌头抵在牙齿后面、口腔的顶部,通过鼻子深深吸一口气,让胸腔充满空气直到腹部鼓起就像婴儿一样。然后慢慢通过鼻子或口腔呼出空气。这样至少做三次。它能让你放松并平静下来。
前瞻性的内省:首先要有大局观,向自己提问:“好吧,一个月以后我还会那么在意这件事吗?一年以后呢?”若你觉得即将失去理智,先确定一下这背后的起因是否合理,如果你突然发觉引起巨大压力的原因其实很荒谬,不妨一笑置之。
选择你的回应:选择合适和建设性的情绪:愤怒、勇敢、幽默、同情、悲伤或其他。只要你仍能控制自己,仍能勉强应付局势,那任何情绪都没关系。
(2)一个自我更新计划
低调开始:计划开始时列一些你很想去做的活动。绝不要一上来就想学什么纯粹哲学或宇宙哲学!找一些确实吸引你的事情。不久就能发展成不错的起步!
坚持不懈:任何活动,如果你已经参与过而且感觉有效,那就继续做下去。没必要重新再搞什么新玩艺。
不要着急:尝试各种想法和试验,直到你找到正确的、对你有效的活动组合。别忘了,你可以把为不同目的而设计的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一石二鸟!
别让自己精疲力竭:如果你的各种更新活动填满了每天的日程,那你会变得劳累不堪,而不是活力四射。
不断调整:很少有什么计划能永久有效。时代在前进,你的兴趣和能力也在变化。必须不断调整你的计划,更新计划中的活动。
要自觉:你的爱好、厌恶以及个人风格都有助于规划各种活动,使你在恢复和更新上的潜力充分释放。
(3)你自己的小避难所
你的家是个避难所吗?或只是个烦人的地方。下面是几件你可以做的小事,以便把家变成你愿意栖身的小窝。
不妨偶尔在新鲜花卉上挥霍一次。新鲜花卉能让你的家焕然一新,而且芳香流溢,沁人心脾。即使是花瓶中的一束雏菊也能带来恬静和安详。
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它能改变你的情绪,有助于你的放松、休整和更新。
准备一个清理箱。把家里杂乱无章的东西暂时放入清理箱,以后再清理。清洁的房间让你的环境变得恬静安宁。
尝试一下香料按摩。用有香味的蜡烛、油料、香袋或喷雾给自己的手做一次香料按摩吧,这很容易。芬芳的气味能减轻痛苦,让人的情绪平静下来。
植物的有利作用。室内培育植物,有助于保持或恢复皮肤的水分,降低血压,减少室内的灰尘和化学物质。而且看上去也嫩绿水灵,多么喜人呀。
(4)内心恢复更新的五个步骤
回忆。置身于过去的年代和经历,是对于忘却的渴望、朴素的奇思怪想和过去的梦想的记忆。再次捕获这些记忆并设法让它们变成现实。
创造。有时我们害怕表达自己的意思,害怕泄漏一些让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能被人感知的证物。请创造一些什么,哪怕只是一些蜡笔画。
着迷。我们拥有的往往是我们故意拥有的。我们身边必然有一些我们现在也仍然乐于看到的事物。也许是落日、花园或者是一段喜爱的乐曲。不妨让自己着迷于这些目前仍拥有的礼物。
需求。如果你从未感到过口渴的不适,你的身体会彻底干枯。应当像口渴一样尊重你的内心需求。内心需求是什么?你想要什么?感到口渴就喝水吧。设法寻找某个办法来满足这种需求。然后倾听内心的下一个需求。满足内心需求是给你的灵魂增添营养。
渴望。就像忽略内心需求一样,我们也经常忽略内心的渴望。渴望比需求更加迫切。如果你渴望休息,那就休息。如果你渴望大笑,那就无故大笑一番。如果你渴望关爱,那就培育内心的关爱。
(5)简化生活的四个易行的方法
每天安排一些空闲时间。在上床睡觉之前写点日记或洗个澡。要承认,什么事也不做也没什么,甚至是重要的一环。
订个计划结清信用卡。是的,你能做到。丢下所有的信用卡,除了两张,一张用于业务,一张用于个人生活。只要可能,离家时只带两张卡。
每周一个晚上关上电视机。你会对自己忽然多出来的时间感到吃惊。关上电视机甚至可能变成你的一个习惯!
别做电话的奴隶。锁上你的电话。如果是重要的事,对方会留话的。如果接到征求意见的电话,请他们把你的名字从他们公司的通讯录中除去。
(6)开始按七个习惯生活
如果你希望在这瞬息万变、起伏不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繁荣旺盛,你必须在生活中经历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要避免平庸、停滞和自满,需要强大的积极性、愿景和自律,而且只有当你愿意付出必要的努力达成个人的成功之后,才可能做到。
要开始七个习惯,请考虑下列步骤:
学会安静、沉思和在沉默中生活。仔细考虑使命宣言和独特的人类天赋。你还必须从小事开始,这样你就不会许诺过多而力有不及。
不断磨刀,每天花时间在四个方面让自己休整更新: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作为自我更新过程的一部分,每天一早,向自己提出下列问题,然后回想自己的使命宣言:你赞成什么,你在生活中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想做些什么事?
今天我将怎样关怀我所爱的人?
今天我将怎样应付挑战?
花更多的时间于第二象限(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务。判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并为之努力。对于位于第二象限之外的事务要敢于拒绝,必要时要授权他人,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确定自己的使命宣言是完整无缺的,努力开发家庭的使命宣言。
负起责任为自己的家庭做出各种判断,然后按自己的优先顺序安排计划并付诸实践。
定期复习七个习惯,并向他人讲授。例如向家庭成员和工作同事讲授。
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要有耐心。必须明白,为了让这些习惯和原则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必须付出必要的努力,真诚地实践七个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