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简书荐书活动,有幸抽到《晓松奇谈-人文卷》,感谢组织提供的福利~
虽然《晓松奇谈》脱口秀已经全部看过,封推也介绍本书仅是“脱口秀未删减版完整收录”,但在上期众多好书中,还是坚定地选择带走它,目的只有一个:
想和晓松老师学习下,好的口播稿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如何开篇
好的口播稿,开篇就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做过演说的人都知道,选择什么角度切入主题是挺令人麻爪的事儿,而《晓松奇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主题选的好:
书的前三章主讲民国那点事儿,民国大家都知道,挺沉重的一个时期,弄不好就让人压抑地不想往下看了。
于是晓松老师选择了“乱世佳人”这样一个巧妙的角度来写。毕竟,什么时候,人们对美人的八卦总是多感兴趣几分的。
虽然佳人们的结局也不乏红颜薄命、令人叹惋,却终究是在玻璃里掺了糖,像灰色的画卷多了一抹炫目的红色。加上佳人中有身世凄凉的,也有晚年安泰的,这时作者再一番剖析,指出性格决定命运,顿时让人心头的阴影散掉不少:你看,世事再艰难,心向阳光的人总会活得暖一点。
二是切入角度好:
说佳人,先说“民国女神的结局”,说劫案,必要立一个“神秘的第七人”的悬念,有这些充满诱惑性的前提,才能最快抓住听众和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好奇跟随演说者/作者的节奏,步步深入去寻找答案。
回到我们自身,也许没有什么一定能找到好的开篇角度的办法,但是,至少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开篇能够引人入胜吗?如果不行,那么果断应该删掉重写。或者,完全没有头绪的时候,又可以问问自己,我要讲的故事里,有什么令人惊奇或疑惑的点吗?也需那就是开篇灵感的藏身之处。
如何描述那些遥远 / 陌生的事情
无论演讲还是写作,找到受众的共鸣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当我们需要“讲古”的时候,因为事情离我们很遥远往往难以产生这种共鸣。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找一个现代的类似行为或事物替换一下就好。
《晓松奇谈》黄金大劫案里就把八百年前的一次复杂结案,用一个现在大家都很熟悉的“快递”类比一下,立马显得亲切熟悉又很接地气。
我们去看六神磊磊读金庸的一些文章,也很擅长这样的手法,用一些现代名词讲一些历史故事,读起来不绕口,理解着不费神,还充满会心一笑的抖机灵。
形散神不散的叙事风格
乱世佳人一节中民国林林总总十几位女神的故事,没有死板的分类,只是从结局入手引出本篇的核心观点:“性格决定命运”,然后由“黄金时代的阳光女神”和“民国时代的作女”进一步正反论证深化了主题。
用“性格和命运”有这样一层看似薄弱,实则鲜明强烈的逻辑联系,让整篇文章达成了形散神不散的成就,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自然而富有生趣。
黄金大劫案一节也同样用“快递”这一个词就串起了古今中外几则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读来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赞同之余也由衷佩服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跳出来说故事的语言风格
演员的最高境界是入戏,但写作和演说有时需要一点点“出戏”。
讲个笑话听得人还没get到笑点呢,说的人自己先笑的前仰后合,只能被人批一句技巧拙劣。
写演说稿不要过于代入自己的情绪,需要一点旁观者的冷静、清醒,才能把故事说地清楚明白。过分的代入,很容易陷入自我的情绪漩涡:
有时激昂慷慨,故事来不及交代清楚,先急着发了一大通感慨,读者看得莫名其妙,完全不能共情;
有时太想挖掘自己知道的每一个细节、文章写得如流水账一般,索然无味还豪不自知;
而晓松奇谈里,每个故事娓娓道来,偶有感慨通透而不过于激烈,点评精彩而克制,自信的姿态反而更让人信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