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鸡泽先贤齐祖望的诗作《丁家庄观沙河呈朱明府三十韵》。诗中之惑、诗中之忧、诗中之大爱、诗中之期待,一字一句,无不透着对家乡的深情。眼下是7月上旬,又近7上8下的汛期,想想鸡泽年年防汛,洺河仍是重点,2016年7月19日我就曾在洺河桥上亲历那夜的大雨如注、那夜及以后的惊心动魄。所以在这个7月的夜晚,我深深地陷入了这三十韵诗文里面,去领会先贤之贤,体味先贤之心。
初识齐公祖望这个名字,是在小城街道改名之际。出于长期以来缺乏文化自信的原因吧,甫一出台哗然一片,什么不切实际、附庸风雅,还有更多议论。议论归议论,小城人民还是认真的记下了各条街道的新名字:九鼎、会盟、祖望、好谦、毛遂、金鸡、诗经、风雅……你看还真有风雅大街。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当然都和鸡泽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又说,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例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方志是记载某地的地理、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上面那些街道的名字和齐公的诗文皆来自鸡泽方志,其中典故与渊源不再一一赘述。
关于先贤齐公,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仁义巷的故事。千里捎书为一墙,退他一墙有何仿。万里长城今犹在,如今不见秦始皇。这样诗句和故事据传有十多版本,足见自古官员崇尚仁义传家、敦亲睦邻。因与先贤后代交好,仁义巷及齐氏故居也有幸去过,虽不复昔日风貌,亦肃然起敬。若非偶然得见康熙版《丁家庄观沙河呈朱明府三十韵》,我也只当是先贤官大,鸡泽史上略有名望而已。反复吟咏之下,好似随先贤之目光所及, 看春来寒未尽,看水涸沙横素。日暮光影远透, 冉冉他处征尘。回望之际,又忧其乡忧其民,殷殷之心溢于言表。先贤之贤不唯仁德政声,更是博学多才,有担当有情怀。
再来看《丁家庄观沙河呈朱明府三十韵》,押平水韵去声七遇,仄韵,一韵到底。
草枯大野白,叶落空林暮。瘦日色添澹,纷披透遥树。
我行傍沙水,水涸沙横素。马蹄踏荒榛,萧飒奔骇兔。
冰残阳欲转,岸裂阴仍沍。旧时波中柳,垂根赤须布。
回望小桥起,穹窿可十步。冉冉见征尘,知是邢襄路。
前村入县境,惆怅寒汀鹭。坦衍忽成新,溪壑已非故。
一沟细如缕,洪流岂能注。忆昔夏秋交,连绵霖雨澍。
水涨高邱平,淼茫接烟雾。穴没狐狸愁,巢低鸟雀怖。
惊龙奋长鬐,禾黍随流仆。夜闻屋垣崩,啾啾哭邻妇。
仓皇患正迫,翻覆计何误。蚁穴时假千,鼠牙尚争诉。
桑梓非秦越,况乃同舟渡。及时共调停,奚为相抵捂。
筑舍谋岂就,积薪火方厝。斯民亦何辜,苦被庸人误。
龙门凿可通,瓠子防犹固。孰云此微涓,无能杀其怒。
我侯天下士,英年好风度。珠玉净文心,甲兵足武库。
乘凫翔我里,济川有奇负。闾阎议论喧,剖析才华裕。
曲直虽异情,眷念无殊顾。愿君希禹功,作我中流柱。
诗中所讲丁家庄应为今天邢台市南和县东南的丁庄,在东吕高速G2516南、邢临省道S326边上,邢临省道应即诗中所讲“邢襄路”。“邢襄”是邢台市的别称。因邢台市地域范围大部分属邢国故土,后来成为赵国开国之侯赵襄子的采邑,并多次成为赵国古都一襄都,故邢台市别称为邢襄、邢襄大地。那么邢襄路就是当年齐公及鸡泽人往襄都邢台的官道了。
丁庄位于鸡泽县东柳村、城隍村正北。同处洺河西岸。离丁庄最近的是鸡泽最北的沙阳村,位于洺河东岸。鸡泽地处黑龙港流域的古沙河、洺河冲积扇和漳河故道冲积扇交汇处。齐公《邑令朱公治河记》有言“天下能利人,亦能害于人者,莫如水。吾邑之水四,利害各殊。洺,利多害少;漳,利少害多;沙及旧滏,皆有害无利,而旧滏害小,沙害大。”便是沙河有害无利,害之尤大。此论于今看来亦然。齐公之高妙可见一斑。
关于古沙河的记忆,我在《古杨》一文中曾有记录。齐公老家东柳村北城隍村中有八百年古杨一棵,古树之下常有老者“上前问起,其中一位长者说这古杨原来在城隍东头,是长在小沙河(永年境内北部的季节性河流。未经考证)河道旁,后来小沙河慢慢消失,古杨渐渐中空枯萎。”
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又称明府君。汉亦有以“明府”称县令,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本诗中朱明府,讳冕,字宁文,号存蓼,浙江山阴人,工诗、能文,庚子(1660年)中副车,游京师,声名籍甚。己卯(1675年)授鸡泽令。
《邑令朱公治河记》有“时山阴朱公,令吾鸡三载矣”之说,亦即1678年。此诗应是在治水之前,当年初春所作劝谏之诗。齐公于康熙庚戌年即康熙九年(1670年)被录取三甲十八名进士。目前我所见的资料是齐公在巴东知县任上几年未知,“巩昌府任职六年”又任河南皇粮道台三年以上。那么说在1678年朱宁文县令治沙河之前,齐公尚有官职在身,更可能是在巩昌府任上之时,由巩昌(清圣祖康熙年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巩昌府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并为治所)而东返乡省亲,最后取道邢襄路继续向东,至丁庄后转而向南沿沙河岸边回东柳老家。也符合《邑令朱公治河记》朱明府君“今年春,亲诣河,仿“汉武沉璧马”故事,祀以少牢,颂胙于十五村,总甲刻期事事,起自浮图店,因旧迹分疏三渠,至城隍合流入南和”的记载,沙河自浮图店而东北至城隍与洺河合流入南和,称沙河也无不可。
或许,就是这个返乡省亲的初春,触景而生忧思,齐公深切地感到必须发声为乡梓做一件事了,不如此便意难平。
随齐公心路一一看来……
转道沙河岸边时望眼之处野旷草枯,宁静的斜阳透过远处的树林一道一道的照过来,枯水期的河道沙白如练。荒芜杂乱的岸上几乎看不到路,马儿小心地走着,时不时还会惊跑一两只野兔。看看那些薄冰冻土,可知离着春暖花开还远呢。河道淤塞,河岸塌陷水土流失,护堤的老柳露出了枯红的树根。回望邢襄路上刚刚走过的小桥,才堪堪十步的跨度,河道至此已促狭如此了啊。前面就是沙阳村了,就要踏上鸡泽的地界。堤岸变成了低洼的新平整的田地,甚至都看不出这里以前曾经绿波荡漾。喜爱晨昏觅食的苍鹭找不到什么吃的,呆呆的立在水中。而河道窄的就像一条线了,这样的河道怎么能够行洪泄水。想起以前的夏秋之交,雨水连绵如注。河水漫过堤岸和四野,一片泽国,鸟兽皆惊。那水像狂暴的巨龙舞着长须,所过之处高高的谷子和玉米全部仆倒的声音让人心惊。多少浸泡在水里的村庄,夜里还能不断听到墙倒屋塌,人民呼号。在这紧要关头,如何应对施策大家各执己见、互不信任,眼见是隐患无穷,危在旦夕,仍然统一不了意见。四邻五乡在天灾当头的时候,不能像是山水不相连的秦越,理应为了一个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何用他人调停,为什么要顶着干?遇大事犹豫,如筑室道谋三年不成,厝火积薪后患无穷。乡亲们又何辜啊,没有一个明白人、有魄力的人来指引。禹凿龙门、瓠子堵口这两个壮举说明浩浩如伊水和黄河尚且能够被人所制服,何况这小小如涓流的沙河之水呢?怎么就不能压住它的势头呢?
如今我们幸有朱明府在鸡泽当政,君乃当世俊杰,年轻英壮、器量不凡,学识渊博、干练多能,治国安民有奇方有大抱负。民间多有是是非非,说起来头头是道。虽然意见各不相同,但都是一样需要关怀爱护的百姓乡亲。愿我明府君能引领我们的乡亲百姓,建立大禹一样功业,把沙河之害根除,为万世开太平。
诚哉斯言!金石为开。遂有齐公所记《邑令朱公治河记》之后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