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食澜山夜话
有一种乡愁叫一壶好茶一壶月

有一种乡愁叫一壶好茶一壶月

作者: 北十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00:33 被阅读78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中秋将至,想必大家的朋友圈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微商早已卖起了月饼。

而下手快的单位,早已经订购好了月饼,准备到时分发给员工。

每年中秋过后,各家各户都会有几盒月饼,多数最后要么扔掉,要么可能到冬至还没吃完。

即使早已厌倦了月饼,但是每年互相馈赠月饼的习俗还是坚强的扎根在这片土地。

让人略微头疼的月饼,据说起源于唐代。

《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

直到明代,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看来月饼这种食物,古代人也是一样,一时吃不完的。

到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月饼不是用来吃的

传统月饼,按产地、销量和特色来分主要有四大派别:

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潮式月饼。

说起月饼,大家第一印象想起的应该就是皮薄馅大,浆皮油光闪闪的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能成为销量遥遥领先的月饼,制霸人们的中秋印象,不是没有原因的。

月饼首先是拿来送礼的,作为食物的属性几乎被忽略不计。

广式月饼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清晰、不易破碎、包装讲究、携带方便的特点,决定了成为拿得出手的送礼月饼首选。

当然如果排除这么多年吃腻的因素,口味也是挺不错的。

京式和苏式月饼不熟悉,潮式月饼一般称为朥饼,和苏式月饼一样是酥皮。

好吃是好吃,但是吃起来一直掉皮,不方便。

而且朥饼的朥就是猪油,猪油是重点,饼皮和馅都要加入猪油。

猪油最大的特点是香,最大的缺点是油。

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

毕竟月饼首先是用来送礼的,一年都不知有多少盒月饼哀怨的被人们扔在角落里,根本没打开过。

礼物最重要的是包装!

潮汕人太务实了,传统的朥饼包装看起来就是土特产。

土特产的特点就一个字--

土!

拿去送礼,怎么拿得出手,太没面子了。

近年朥饼的包装也开始向有逼格方面改变,口味也在改变适应年轻人,但是为时已晚,还是做一枚安安静静的朥饼吧。

朥饼的前世今生

网上曾有人问色泽金黄鲜艳、皮酥薄脆,口味清甜,肥而不腻,有潮州本地月饼之称的朥饼,好看又好吃,为什么一直做不大,走不出去的呢?

网友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手工制作,工序繁多,不利于批量生产。

第二,包装简陋,不大气,不利于送礼。

第三,饼皮酥脆,不利于远程运输。

第四,家庭式生产,原料配比保密,没有大资金投入。

第五,没有适当的宣传,其它地方的人认识不足,只在潮州本地口口相传。

事实上早有大师级人物为朥饼做过宣传。

据有关史料记载:1949年中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品尝潮州朥饼之后,赞不绝口,并特书“茶食泰斗”四字回赠。

1982年梅兰芳之子京剧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尝了潮州朥饼后,交口称赞,并依其父所题的四字再次回赠,遂成为饮食界的美谈趣事。

有本地网友说,有北京朋友点名要吃潮式月饼,可见至今仍名声不衰。寄到之后拍照,完好无损。

这是近两年个人的行为。

而曾经,潮式朥饼是大宗的出口商品。

由汕头糖果饼干食品总厂生产的潮式月饼,工艺配方既遵古法制,又根据现代食品工艺原理,用科学方法精制。

1982年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12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

注册商标有珠江桥牌(出口)、鮀岛牌(内销)两种。

年生产能力达800吨以上。

主要销售潮汕地区和闽南一带,每年出口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100多吨。

所以,笔者私以为,朥饼做不大,走不出去,不在于工艺、包装、运输、宣传,这些都可以改进的。

最大原因在于失去了历史的机遇,在90年代之后没有抢占国内市场。

朥饼是潮汕,尤其是汕头经济特区的一个缩影。

从朥饼的产业上可以从侧面一窥、印证汕头经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

本文重点不在此,就此刹住。

时空上的乡愁

潮汕人是务实的,尤其是对待食物。

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也是首要的,就是好吃。

只要好吃,露天的街边档照样一堆豪车排队。

朥饼也是一样,在制作上各种苛刻的精益求精,包装上,却几乎一直都是土特产的low样。

潮州朥饼的皮由两个部分组成:酥和皮。

制造中的 “起酥”工艺,将百般翻转、千番压叠的外皮入温油一炸,层次分明的外观如牡丹展姿层层绽放,酥皮一碰即落,入口即化,酥脆娇嫩。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加入了猪油。

猪油中的饱和脂肪,能起到植物油无法达到的起酥作用,一层酥皮一层油,达到饼皮酥薄脆的极致境界。

而更为讲究的是馅料都要窖藏数月甚至隔年才能使用,以退去火气,无腥火呛喉。

入口香甜清爽,润滑无渣,柔软而无火气,甜淡恰到好处。

本地中秋糕饼,除了朥饼,还有乌糕和白糕。

乌糕湿软,白糕干松,主材都是糯米。

乌糕是用糯米加入黑芝麻粉和白砂糖反复搓揉成块,然后用糕模(直径大约八九厘米至十二三厘米不等,厚约一厘米,刻有花卉图案或吉言字样)印出来,怕粘底,每块垫上一小块芭蕉叶,再蒸熟,口感柔软。

白糕则是用糯米粉加白砂糖炒熟,再用糕模印出来,底部一般都是垫一张方形红纸,口感松软清甜。

做供品必须带点红色,故在糕块正面中间还需粘上几粒小小的红音米。

印象中,吃乌糕白糕多过吃朥饼月饼,中秋前奶奶或者母亲就开始制作。

和面,炒黑芝麻的油香,用石臼捶黑芝麻的发沉的声音,帮忙剪芭蕉叶,一派忙碌,各种香味和声音。

糕饼都耐存放,可以一直吃到年底岁末。

间中蒸熟来吃,又是一种软糯香甜的滋味。

旧时有一首潮语歌唱到一壶好茶一壶月

在中秋夜,一家老小围坐于阳台或院子,露天赏月。

泡一壶工夫茶,一家人分食酥香的朥饼。

饼的甜缓和了茶的涩,茶的苦解了饼的腻。

老人坐在竹椅,小孩在旁叽叽喳喳。

伴着隐隐的秋虫鸣叫,让人心安。

这才是潮汕的中秋。

时移世易,虽然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烙印在文化基因中,逐渐消逝的回不去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况味。

也是一种乡愁,让人缅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 有一种乡愁叫一壶好茶一壶月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中秋将至,想必大家的朋友圈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微商早已卖起了月饼。 而下手快的单位,早已经订购...

  • 2018-09-24

    一壶好茶一壶月,明月千里寄相思。

  • 一壶好茶一壶月

    月色撩人, 游园的春梦,仲夏夜的幽梦,冬天的白日梦, 都不是我的梦。 我要尊享当下, 这清秋: 梨花颂紫竹调桂花呢...

  • 一壶好茶

    [我应该能冲一壶好茶 让你尝尝我泡的茶香], 等到那个时侯,山中一棚,一桌,一椅,一壶茶,一缕朝阳和着一口茶香,一...

  • 一壶好茶

    品一壶好茶 清香四溢流满屋 欢声笑语一茶房

  • 七绝《君子》

    一壶好茶一壶月, 半盏浊酒半盏灯, 两袖清风三地走 四方送暖五星情。

  • 最是夜月惹乡愁

    我温了一壶乡愁,将往事喝个够。 ——方文山 来到异地已有一月有...

  • 泡一壶好茶

    文/吴晓黎 一杯开水 放入几颗菊花 沉沉浮浮中泡出汁 花朵吸水绽放沉入杯底 是水的洗涤和冲泡 让几朵干燥的花重现活...

  • 泡一壶好茶

    始终认为泡一壶好茶在于心情,在于内心的圆融。在寂静无声的内心,无所摇摆,端正淋漓的将水冲入盖碗,体会茶与水的相融...

  • 遇见一壶好茶

    每个忙里偷闲的时刻,会去泡上一壶茶水。 慢慢喝着,感受水之“润”,茶之“色香”,在那一刻,浑身舒泰; 在茶几的一边...

网友评论

  • 淡水泉:饼香扑鼻。文笔流畅,知道点丰富的佳作。:+1::+1::+1:
    北十先生:@淡水泉 感谢支持 :smile:

本文标题:有一种乡愁叫一壶好茶一壶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io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