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汤老师摘录】“打岔型”求生存沟通模式

【汤老师摘录】“打岔型”求生存沟通模式

作者: 永智平步青雲 | 来源:发表于2017-06-20 10:54 被阅读718次

很难找到适合的话语来形容打岔。

当你尽兴地谈论着某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冒出一句“几点了?”等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他们不能专注于一件事上、总是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言不及义、打断话题。

有时候,他们沉默不说,任你语言轰炸,都与他们无关。

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你想和他讨论一件严肃的事情的时候,他的无厘头会把你叉开。

喜欢沉默自闭的人是这样一种状态,他根本就不在和你的沟通状态中。

自我、他人、情境全部忽视了,这就是打岔。

有时候在某个情境里,谈论某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焦虑、害怕,总是想逃离,一分钟也不想多待,一句话也不想多说。

我们会不经意地改变话题,中断谈话,将话题叉开;或者心不在焉,一副木讷的样子。

或者我们会来回走来走去,离开现场,仿佛沟通从来都没有发生。

或者我们会退化而过度活跃、无厘头、滑稽,讲一些“哎,我那天在商场看见一件好看的衣服。”等无关痛痒的话。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避开那些令人感觉到不舒服的话题。

打岔的人,像个开心果一样,从来没有稳定下来过,永远都处在活跃与快乐之中,一刻也不能安静。

想法跳跃那么快,从东马上就跳到了不相干的西,好像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

即使静止,也是没有人能走进去的静止,自己呆在那里静止,像是自闭了一样。

当然,那只是看起来的快乐。

因为打岔型的保护自己的生存方式就是,从任何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

打岔有两种形式。

积极打岔:即他在你面前,参与沟通,但是没有重点,总岔开话题。

消极打岔:选择逃避,直接离开、冷战或者在你面前沉默不语,漫不经心。

两种打岔都是为了完成逃避,都忽略了自我、情境和他人三要素。

打岔有这些特点:

身体雕塑姿势:

消极打岔:转过身去,直接不面对,不搭理。

积极打岔:站着但又驼背,两膝向内,手心向上,双臂伸出,头部歪向一边,摇晃着,漫不经心的样子。

常有的行为表现:

活动力过多、或活动力不足、沉默自闭、不灵敏、争取注意力。

常有的感受:

仅显露少许真正的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焦虑、悲伤、空虚、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困惑。

内在历程:

*如果你没有办法和我正常对话,你就没法再怪我,你就会原谅我。

*没有人在乎我、我是不被重视的、我的存在是无所谓的、我感觉到紧张和焦虑、不想待下去了。

常见的生理影响:

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肠胃疾病、恶心、糖尿病、偏头痛、晕眩、易出事故、平衡及协调方面的毛病。

常见的心理影响:

迷茫、不合时宜、精神病、自闭、困惑的、不恰当的、行动控制不佳、缺乏同理心、妨碍他人的权益、学习上的无能。

资源:

*幽默、好玩。打岔的人喜欢无厘头,没有规条,能打破常规做事,出现很多幽默。

*自发性、创造力。打岔的人思维分散,能够辐射很宽,进而创造。

*有弹性。打岔的人从来不拘一格,不刻板。

*和事佬。打岔的人见不得冲突,因此他会是一个能够调和紧张气氛的人。

意义:

因为抽离了自己而实现了逃避现实、逃避责任,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心不在焉,好像威胁真的不存在了一样。

缺失:

逃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无法促进关系。

判定方法:

*忽略了沟通的三个要素,就是打岔。当一个人不在状态的时候,整个人的心都没有沟通,不关心情境问题,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不留意自己的感受,就是打岔。

*不在状态,逃避,不解决问题,注意力分散可能是打岔。

我是汤丽兰,专注0-12岁儿童心理研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提供亲子课程,父母课堂,心理咨询,青少年训练营,演讲口才训练,微信:tang-zkyxls

如果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提问。我会解开你的疑惑,让你育儿不再迷茫。欢迎新老朋友一起聊聊养孩子那些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汤老师摘录】“打岔型”求生存沟通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so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