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使家庭更偏向储蓄理财,而非消费。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 万亿,同比增加6.6%。经过此次疫情,家庭的储蓄倾向加强,理财意愿进一步增加。

调研显示,有超过一半(50.2%)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有40.4%的家庭维持当前状况基本不变,仅9.4%的家庭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显然,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消费刺激政策,当前市场不太可能出现“报复性消费”。同时,从不同收入组家庭的储蓄调整计划看,低收入家庭中有更高比例的群体偏向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具体的,年收入5 万及以下的家庭中,有54.9%的家庭计划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有34.5%的家庭计划维持当前储蓄和消费水平。

可见,受疫情影响,多数家庭变得不敢消费,低收入群体尤其如此
在这种情形下,广大老百姓的忧虑,是缺乏低门槛、高稳定性的理财工具。
家庭对保险类资产的配置需求呈现激增。根据该报告研究方的数据库,中国家庭的商业保险购买意识在逐渐提高。2011年,仅5.2%的居民有商业保险(年金险、健康险等),2017年这一比例为8.8%,2019年则增加到10.8%。疫情影响之下,广大家庭的保险购买意识将再度加强。

这是因为,对比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当下家庭整体偏好中低风险类资产,而对高风险类投资意愿相对较低。
保险无疑属于中低风险类资产,定价利率相对稳定、出险赔付比例高、保底收益突出,能很好地满足当前老百姓金融资产配置需求。其中,健康险 (通常为重疾、医疗类产品) 因刚需保障强、适用场景广、平均费率低,家庭配置意愿最高。而人寿险 (通常为终身寿、年金类产品) 由于保费门槛稍高,配置意愿略低于活期类理财产品,但在各类资产中也居于前三。

目前来看,保险需求的增长对行业有2个直接促进作用:
一是催化保险公司加快产品迭代,不断推出符合客户当下需求的产品,特别是在产品形态上探索创新,让商业保险更普惠。
二是有利于保险从业者提升收入水平,吸引更多受疫情影响的精英人士转战保险业,从而改善行业队伍的专业程度。
消费者投保更加理性,家庭支柱参保率提高。早年的商业险业态多为父母给孩子投保,或富裕的中老年客户给自己做理财补充,而迫切需要保障的中青年人群、新生家庭支柱反而参保意识不足。

根据研究中心数据库,2017年20岁以下家庭成员的商业险参保率为11.0%,而家庭20-40岁的成员的参保率远低于该数值。
随着保险渗透率逐步提高,对消费者的教育程度也渐渐改善,2019年,家庭经济支柱成员的商业保险参保率已明显增加,且与家庭年幼成员的参保率差距在缩小。中青年人群参保率提升,意味着保单覆盖的风险更多、定价更精确、赔付效果更直接,将显著提升家庭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这种可喜的变化,离不开每一位代理人对客户一遍遍的耐心引导,也离不开广大消费者对专业保险理念的支持与传播。
保险依然是一个充满潜力、需求旺盛的市场,但客户当前最需要的是门槛较低、设计灵活、价值稳定的创新型产品,以及更专业、更理性的顾问级服务。
在疫情影响持续的今天,如何抓住新产品频出的市场机遇,实现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满足家庭的全面保障,将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