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秋,北京颐和园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1-02-05 19:06 被阅读0次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四、颐和园

北京第2天,9月8日,我们选择了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作为一天的游览之地。

在去北京之前,我们曾让亲戚帮助办了两张月票,这两张月票大大的方便了我们,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乘车穿行于南北东西,这是游览北京必不可少的一着妙棋。

天空晴明,阳光普照,空气凉悠悠的,这正是观光名胜的大好时机。

我们像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充满着好奇心。

公共汽车接踵而来,旅游的人们蜂拥而至,这场面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没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刺激;因而我们所要游览的这个地方,无形中就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据了解,颐和园原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它的前身叫清漪园,是1750年清朝皇帝弘历(乾隆)建造的,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那拉氏(慈禧)于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3年再次修复。

这个屡毁屡修的颐和园,其面积约290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中水面约占3/4。

它究竟有多么大的魅力呢?我不知道我们是怎样走进飞檐琉璃映彩的颐和园大门的,我只觉得我们踩着轻松的步子,就像踩着音乐一样。

北京颐和园(本文作者摄于1982年)

顺着小道,我们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宇前,登上台阶就跨进了一个皇朝时代。迎面,高高兀立的一把雕木镂花椅,各种金银器皿环抱簇拥,铜凤、铜鹤左右侍卫,珍珠大吊灯高悬于殿堂。

这就是仁寿殿,原名勒政殿,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8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二十九年(1905年)修复,改名仁寿殿。是叶赫那拉氏(慈禧)和载湉(光绪)在颐和园朝会大臣和外国使节的场所。

路过大戏台,不觉被它那奇异的风采吸引住:粗大的方木柱,撑起三层飞檐彩楼,四四方方,端端正正,最下面空空荡荡的是戏台子,台阶有半个人高,戏台三面向着宽阔的台下,台下是砖铺的地面。这种戏台我们早在电影中看过,现在亲临其境却仍觉新鲜。

前面不远,开始爬坡,其实那正是所谓的万寿山。这里也有一些殿宇亭台,其间,松林环绕,相映成趣。德和园、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庭院毗连。据称,全园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余间。

山中怪石上,我们坐着削梨吃。阳光从树上掷下,微风从石旁拂过,别提多有滋味了。这里很安静,偶尔有一两对情侣走过去,亲亲热热,缠缠绵绵,我们无言相对,只是会意的微笑了。

虽然是秋天了,但正午的日头仍然灸人,我们撑起了阳伞,柔情蜜蜜间,仿佛这一片天地都是我们的了。

沿着山路,我们漫步到“智慧海“殿外,从这里透过树木的缝隙,可以俯瞰到万寿山下整个的昆明湖。虽然阳光明媚,天空碧蓝,湖面上仍然笼罩着薄薄的青纱,那真是一片美丽的景色啊。

在万寿山俯瞰昆明湖(本文作者摄于1982年)

远处,山峦环卧,给人以开阔的视觉享受,同时又觉得这明珠似的昆明湖显得那么小巧玲珑,惹人喜爱。平坦的湖面,水波蓝蓝的。不知道什么原因,湖面上竟没有一只小船,而只有一艘大的游览船,孤独的在湖心游荡。湖心,有一座绿荫掩映的南湖岛,十七孔桥犹如一道“白虹”,从东岸与南湖岛相连。湖东岸树丛间有一座亭,据说那就是八角重檐的廓如亭,有一尊造型生动的铜牛,威立其间。

近如咫尺的是“佛香阁”,这是全园的中心建筑,距山面水,宏伟壮观。

从“智慧海”到“佛香阁”,似乎一步就能跨过去,但却没有一条小道。这时候,我们兴致正高,于是没路找路地从乱石徒坡上往下走,我们手拉着手,我不断鼓励妻大胆些。

我们就这样抄近路跻身于佛香阁大殿堂。“佛香阁”原是一座宗教建筑物,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1860年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按原样重建。重建佛香阁用去银两785600多两,是颐和园里大型工程之一。

“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封建统治者以宏伟的佛香阁,作为全园的中心建筑,目的是为了维护君权而宣扬神权。然而历史却无视了这一切,留下来的并不是神权的象征,而是劳动人民无限创造力的卓越表现。

佛香阁,建造在高20米的白壁台阶上,围着它转一周可以看见它的八个面;它高达41米,四层四重檐,红柱、红砖、黄瓦、绿檐,结构复杂,气势雄伟,据说它是古典建筑中艺术价值很高的楼阁。

从佛香阁往西,有“宝云阁”、“画中游”等古建筑。宝云阁又称铜亭,即建造在玉栏高台上的全铜双檐四方亭阁,其风格古朴凝重,略为上翘的重檐上,有卧龙飞凤,使得沉重的铜质建筑变得轻盈起来。而“画中游”则换了鲜活斑斓的面貌,它是一座六面体双重飞檐亭阁,彩绘琉璃。观铜亭而后进“画中游”,到给人以艳俗之感。

逶迤而下万寿山,那感觉仿佛也能万寿了似的。

山下有不少卖小玩意儿、小纪念品的。时值正上演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便有主角雷欧的吹气造型出售,于是,我们花三元钱欢喜地买下了。

雷欧的造型(本文作者拍摄)

下山即到湖边。一艘白底灰顶的石舫泊于岸边,虽然风摇水涌,而船自巍然不动。据称这艘石船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建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二十年(1894)改建洋式舱楼,并改名“清晏坊“,其全长35.54米。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砌而成,舱楼为木结构建筑,顶部则用砖雕装饰。本来,清政府当年是用石舫来象征自己政权的牢不可动,却被历史无情地嘲弄了一番。

石舫(本文作者摄于1982年)

从石舫折西向东,则在水阔天空的昆明湖畔,蜿蜒一条700余米的彩饰长廊,并通过它将前山的白云殿、宝云阁、听鹤馆、画中游、清晏坊等主要建筑,均连缀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审视,佛香阁处于全园中心,被包裹在一片葱茏中。它距山面水,宏伟壮观,遥望湖东知春亭;该亭据岛临湖,重柳浓荫,如翡翠一般。

昆明湖·“佛香阁”前留影(本文作者摄于1982年)

【相关链接】

昆明湖·“佛香阁”(原创摄于2005年)

正对面的十七孔桥,又呈白练横卧态势,似漂浮于湖面。

十七孔桥(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十七孔桥(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来自百度百科)

湖畔的风,吹得我们的头发衣衫都翻飞起来,仿佛心情也随之舒展开去。

这时,我们方注意到千米长廊除绚丽彩饰外,在横梁及两侧柱梁上,毗连着一幅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牡丹金雀、花卉飞禽、湖光山色、楼台香榭与历史典故、三国西游等,无一例重复。这千米长廊中,至少上万幅美不胜收的图画,需要多少画匠,花费多少时日才能完成啊!

后又去了慈禧太后的“养心斋”。

颐和园“养心斋” (本文作者摄于1982年)

…………

颐和园真大,心里极想到十七孔桥去,无奈妻已累得步履蹒跚了,于是只好作罢,依依而报憾的告别了颐和园。听说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即在这个方向,可一来时间已晚,二也不熟悉路径也只得作罢了……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2·秋,北京颐和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rj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