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很好的朋友,她每次和父母打电话,都会吵的天翻地覆。我很好奇的问她和父母是怎么沟通的,她说,她爸妈每次打电话都是一通批,她做什么父母都认为是错的。比如她刚和爸爸说了她想换一份工作,她爸就说“你怎么又换工作,你太令我们失望了,我们为你操碎了心你知道吗......”
我忽然明白了,他们是沟通模式不对。爸爸在利用女儿的内疚,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非暴力沟通》
爸爸通过让她看到父母的付出(操碎了心),产生内疚,从而做出符合他们的行为,比如不换工作。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女儿感觉是爸爸看她不顺眼,在批评她。
于是有了无休止的争吵。
这一类的表达方式,是有问题的,比如: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如:“你换工作使我很生气。”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如:“你不接我电话,我太伤心了。”
3)指责他人。如:“我很伤心,因为你不重视我。”
这种方式是:我不开心都是你的行为导致的,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其实,我朋友的爸妈是认为现在工作难找,担心女儿换工作后找不到合适的,这是由于他们的想法让自己感觉不开心,这个感受来自他们自身,而不是其他人。
其实他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例如:
你换工作,让我感到担心和难过,因为我希望你安定下来,不那么辛苦。
这样的表达会让我感觉,对方在担心我,他希望我一切都好,因为他的这个期望没有被满足,所以他不开心。他不开心是自己的想法导致的,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我做了一桌子菜,招待一姐姐,她进门脸一拉,眉头一皱“你整这么多干什么,真是麻烦,弄得我心里特不舒服。”。
她的表达透露着:我不开心是你导致的。
我自然感觉很委屈,我说“我辛辛苦苦给你做了这么多菜,你这样让我很伤心”。
我当时的表达也不恰当,我在暗示,你的行为也让我不开心了。
反思:如果认识到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们就不会有不开心发生。比如:她说“你做了这么多菜,我感觉很不好意思,因为我不想给你添麻烦”。或者她说完之后,我回答,“你心里不舒服,我感觉很难过,因为我的本意是想让你开心的。”
我们要明白,我们内心所有的感受,都与自己相关,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让自己有情绪,不应该把自己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