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友推荐《文心》,便在网上下单购得此书。封皮白底红字,干干净净、简简单单。一如全书写作绝无多余赘述而直至重点,让人不由心生敬意,这就是大家的作品——简单而真诚!
全书的故事围绕几个中学生展开,写他们的学习,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对文字的热情;没有反面人物,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看似简单干净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写作方方面面的知识。
有时是老师和同学的聊天,有时是家长和孩子的对话,有时是小聚会,有时是小探望……只要是大人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永远在探求知识,大人则是循循善诱的引导……人物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1.
写作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想想我的写作经历:今年的1月份,经过朋友的介绍,我注册了简书,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在简书上学画画,以后可以教宝宝画画,为宝宝做榜样。画了一段时间,转而开始边画边写作,是因为在简书上看的文章多了,手绘群里有很多姐妹在更文,自己也开始蠢蠢欲动。
想着我是个妈妈,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一个刚刚接触这个世界的孩子,遇到一个能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记录生活的妈妈,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于是,我也开始尝试写文。第一篇文章《那时,春联里写满幸福》,写了认真写完成的,改了N遍,战战兢兢的投稿后,很快被收入散文专题,而且还收到了主编的“打赏”。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巨大的惊喜!
此后我时时想着写文章,可是写出来的文章淡如白水,阅读量少的令人丧气!最近一段时间,对写作更是又爱又怕,原因是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专栏作家艾小羊说的一句话:“任何一件事情,要比较轻松地做到水准之上,甚至做到优秀,都需要天赋,写作也不例外。我不建议跟没天赋的事情死磕,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这句话打击了我,我开始强烈的怀疑自己的选择了。
其实写作真不是简单坚持就能做好的!上学时候,一直写日记,但文笔没有改进就是很好的证明!于是,我一方面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写作的料子,另一方面内心又有不熄的小火苗,这种冰与火交融的痛苦感受,我想只有像我这样的写作小白才能体会到。
《文心》让我认识到我灰心丧气的问题根源是:过于的功利。整天关注首页上的爆款文,总想着要写出上得首页的稿子,要写像大咖一样的爆文……这种过高的期待导致的后果是:不敢下笔。
那么抛却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回归写作本真:在怎样的情况,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
《文心》中两位先生对写作的阐述很简单明确。
要和别的亲友通消息,我们既写信,写信便是作文;有一种意见要让大众直销,我们就把它写成文字,这比一个一个告诉他们便当的多;经历了一件事情看到了一些东西,要把它记录起来我们就动手作文;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像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如此,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其实作文就是传达消息,表达生活,抒发感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我下定决心,莫羡他人,做好自己!压在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了,不必苛求,不必强求。有表达欲望就去写。开心时、伤心时、需要记录时……写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写出来自己很舒服,便去畅快的写便是了。
不能做到优秀,完美,但我追求进步;不能写出爆文、没有上得首页的能力,但我依然热爱!我可以一手抱娃,一手执书;口中:上句逗娃,下句诵诗!写作和抱孩逗娃一样自然而然。
2.
读书与写作各成其家,又相辅相成。
写作就是生活,生活中有什么,写作中就有什么。自从二宝出生后,我认识了一群积极向上的朋友,他们虽然来自天南海北,虽和我从未谋面,但是在读书群里我们已经是互相学习、互相给与力量的好朋友。
读书就是我从朋友那里获得的一个好习惯。读书多了,就想把读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于是想着写成文章。可能是读书笔记,可能是拆书,也可能是读后感……不够专业,不够优质,但是足够真诚。
读了《文心》中关于读书与写作、读书笔记的阐述,我的认识有了深层次的提高。
读书与作文实在是两件事,应当分别看待。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的力量来源于生活的经历和认真的思考。
我的读书似乎还停留在了单纯的吸取知识上,有时候迫不及待的翻阅一本书,如饥似渴的学习、记笔记,笔记本上大多是大段大段的摘抄,鲜有自己的思考。
写成的文因为是搬运而来,空洞无物,阅读量少。现在想来如果仅是呆读,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像容器一样,装的还是别人的东西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关于读书笔记书中也有阐述:
读书笔记是读书时的一种判断,似乎应该用了做议论文的态度去写,文中要有例证,如果只把读过的书摘抄了几行或是几句,说很好或很不好。有什么意义!
读书笔记的写作可以参照《两般秋雨庵随笔》、《竹叶亭杂记》、《困学纪闻》这几本古书。这些读书笔记有的记录见闻,有的记录感想心得,内容非常复杂。而《困学纪闻》是纯碎的读书笔记,专记读书心得。
前人的读书笔记之精细是我们难以达到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什么都要快,都要速成。几天练成神,几日集训营……就连读书也是要领读要结成团。
这样喧嚣热闹沸沸扬扬的读书方法,实在是容易流于表面的虚华,使读书浮光掠影般进行。其实,读书是多么静、幽、品的事情。寻得一处静幽之地、安放一颗沉静之心、不思尘世繁华,不念红尘烦扰……
3.
写作目标清晰,方向明确
写作目标清晰,方向明确余老师强调写作的专一和定位。这本书里也提到了提笔写文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借着书中介绍:
1.考虑在什么上推出?预备给什么人看?你打算给读者提供什么信息?也就是要把写作的方向弄个明白。
如今,很多作者都选择在自媒体平台上推出,如公众号、微博、博客、简书等。在这些平台上更要考虑你的读者感受,写文之前确定读者群,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等。
2.考虑文章的知、情、意的结合。知:知识;情:感情;意: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的关系,是知;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情、意如果不经过只是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
关于文章的知、情、意,其实就是余老师经常跟我讲的:那么你文章的价值点在哪儿呢?或者余老师经常说:如果你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给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就更好了!
之前,在余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我有了一个清晰的写作定位,但是文章的类型相对来说,还是模糊不清。我选择写育儿方面的文章,那么,我的文章受众面是家长、宝妈,那么我就应该考虑,宝妈读我的文章是想获得什么信息。
记得我的几篇文章里分别提到过孩子近视、沉迷手机、家长暴力等问题,那么从情上、意上我可能很容易的表达出了我的感情:或者担忧(孩子近视了我可担心)、或者生气(怎么可以这样)、或者愤怒(这人简直不配做母亲),但是具体碰到此类事情该怎么做呢,从哪些方面能给予家长实用性的建议呢?
这就需要我具备一些心理、教育等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不那么单纯盲目的抒发感情。所以我也在学习,并通过余老师的推荐购买了部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持续学习中!
今后写文章的目标:考虑知、情、意三方面的结合。不可以单纯的我以我手写我心,类似于日记、流水账的文章还是自娱自乐的更好一些!
关于写作最好的方法就是下笔去写,关于读书最好的办法就是精心去品,关于生活就是做好自己!无论读书、写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愿我们都需带得一颗纯心,体味其中真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