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指法里的虚实补泻
《黄帝内经》有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医中的补泻思想渗透到中医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用药、针灸、刮痧等等。补法能鼓舞人体正气,泻法能疏泻病邪。这种补泻的理念也体现在中国古琴的弹奏指法中。

古琴右手指法中的补泻
古琴右手散音指法(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包括大指的擘、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无名指的打、摘。右手指法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是点状发音,力量集中有力,所以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铿锵有力,发声如金石,能振奋心肺阳气、起到补气作用,比如琴曲广陵散、高山、阳春中的散音慷慨激昂,如勇士赴战场。所以心肺气虚的人群,日常生活可以多听广陵散、高山、阳春等古琴曲振奋心肺之阳气。

古琴左手指法中的补泻
古琴外形像人形,有琴头、琴肩、琴腰、琴尾,古琴左手指法中的绰法(从琴尾向琴头方向,由下到上,向本位音滑奏,)就像血流流回心脏属补法;古琴左手指法中的注法(从琴头向琴尾方向,从上向下,向本位音滑奏),就像血流流到四肢属泻法。

古琴左右手混合指法中的补泻
撮:双音弹法,分小撮和大撮。小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一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齐;大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齐。在撮的同时左手大指上滑到指定徽位,撮音也属于补法,像阳关三叠古琴曲中三段后面结束句都以撮音结束,对应的歌词分别是历苦辛、宜自珍;谁相因,日驰神;尺素申,如相亲。这些文字包涵安慰、鼓励、关怀的正能量。
拨:用右手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属于“补法”。
剌:剌读作辣。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属于“泻法”。
拨剌:此两指法常常连用。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补泻相和、内外相呼。在古琴曲《平沙落雁》第五段第三句到十一句都用了拨剌指法,形象的表现出大雁降落跳跃的飞翔姿态,增强了乐曲的动感和表现力。

常听·修身
常听这些古琴曲如畅游山水中,人在画中游;身处斗室、却能心达天下。对于在都市中忙碌工作的人群,穿梭在冰冷的水泥街道上,听听古琴曲把你带到山间小路、青山绿水,无疑是对身心最好的休息,空灵的古琴曲让拥挤变得舒畅,让压抑的情绪有一个释放的窗口。
常弹·正心
古琴所追求的是“大音稀声”、“弦外之音”,其实并不是十分注重音乐的艺术性,更多的看中的是演奏者个人本真的直观感受。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在演奏不同的琴曲,都会有自己个人独特个人的感受蕴含其中。在弹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自省、正心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