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学唐诗真是一种享受,从音、形、意方面都充满了美感。
音的方面自不必说,诗词的韵律感结合诗人描绘的意境,便有一种特有的动静之间的节奏。就像这首《鸟鸣涧》,前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及安静闲适的慢节奏,慢到几乎没有节奏,就像在一串休止符之间隐约有轻轻的落花声,渐渐又没有了,只剩下虚空的山谷。而这个山谷不是静止不动的,当你沉静得快要睡着了的时候,周围环境在慢慢变化,月亮不知不觉升起来了,鸟儿开始鸣唱,叽叽喳喳,时有时无,就像夜间的喃喃细语,温柔而不响亮,但是在这安静的山谷中又那样清脆,越发显得空灵。这时的节奏就像“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再细看,第一句重点在“闲”字,这个闲,是心灵上的闲适,不是忙里偷闲的闲。是放下世间琐事,心灵进入空灵的状态,来体会自然和人生。这种状态,绝不是几天匆忙的旅游能获得的,只有少不更事的孩子和心里平静的高人能做到。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心境到了,则无需匆忙。
第二句重点在“空”,而作者在这一句点出了“春山”,对应前面的“桂花”,是为实写,交代场景的时间地点。春天的山和其他时候的山有什么不同吗?如果说有不同,也许就是这种节奏上的不同吧,春天有一种萌发的节奏,无论是花,还是鸟。“空”对应了前面的“闲”,惟有心中的“空”,才能有闲心去体会“桂花落”和“惊飞鸟”。
第三句重点在“惊”,月出这种平静中的变化,完成从静到动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不是强烈的,突兀的,而是缓缓的切换场景,正是因为前面太“静”太“空”,这小小的变化才夸张的被作者想成“惊飞鸟”,感觉鸟儿似乎被唤醒了一样,开始奏乐起来。
第四句中的“时”表示节奏,不急不缓,时有时无,若有若无,虚虚实实。“春涧”对鸟鸣是一个呼应,不是溪水,更不是河流,而是“涧”,因此水流也是若有若无的,而且有春涧的地方必然有小山谷可以反射声响,“春涧”是鸟与花之外另外一个有生命特征的意象,合起来便是一幅月光,花影,鸟鸣的山间春水图。
所以,整首诗就像一幅动态的画,仅仅吟读自然是不够的,即使不能作画,也十分想描画几笔这可爱的方块字。一首唐诗写下来,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书法,绝非敲字能满足,硬笔甚至也是不够的,一定要那软软的毛笔,才有水墨山水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