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怕我们吃不饱饭的人走了!
小时候插秧苗,父母亲教我,每插一撮最少要有4-6根小禾苗。然后,禾苗长至膝盖高度,就能发芽至11-12株那么多。
后来,有一年睌季,我父亲喜滋滋的从农科站提回来一小袋稻谷种子,告诉我们:这是“杂交稻”,秧苗一撮最多插2株,听说能发好多芽,而且每棵都能长长串稻穗,抗风也强着呢!以后别怕东倒西歪不好收割了。
然后,在我家插种“杂交稻”的时候,同乡很多人来围观,有人嘲笑我父亲:才插2苗,留那空地长草呀!哈哈。
我父亲信心满满的,从插下秧苗后,对这块“杂交水稻”田特别上心,早上看、中午看、傍晚上更是快开饭了才回来。
杂交稻和别的普通稻苗不一样,别人的长到差不多就长苞蕾,它却还在一个劲疯长,那时候的我们,站在田埂边,只露出一个圆圆的黑顶儿。这时叔伯们又是一番数落我父亲:你这是种的什么玩意呀?只长杆儿不见花苞,这不是牲口干粮了?
我不知道父亲当时心里到底慌没慌,我母亲倒是沉不住气了,说如果这田种废了,粮食不够吃不知道找谁家借。
大概一两个月后,我家那片“杂交地”金灿灿一片,摘下一串,和邻田的一比长出三分之一有余,同时也收获了一众羡慕嫉妒恨。
对于从不看新闻联播的孩提时代,一次偶然听到“杂交水稻”,不由得关注起来,一位戴着草帽,穿拖鞋的“农民伯伯”,在田间认真的观察禾苗。
有人为了见一面明星而疯狂,在“娘娘腔”当道的那些年,真的很迷惘,这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我觉得自己生在这个时代很幸运:有人怕你饿、怕伱因为战争流离失所而奋斗一生。
永远都忘不了,收获的季节,家里的粮仓一年比一年厚实,亲戚朋友之间再也没有人相互借粮度日。
幸好有您,尊敬的袁隆平先生!愿您走好。

网友评论